適應與認同

弟子規在前面介紹家庭內的互動關係,接下來這幾章節是在規範一個人的生活要點,讓人知道怎樣的表現可以符合社會規範對人的要求。

 

當然有很多人對於這樣的規範內容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會有人提出個人中心為主的想法或人本的概念,認為該發展出自己的樣子,這其實是不衝突的。當人對日常生活的認知、規範基礎完成後,就可以藉由自己所擁有的知能去發展適合自己的個性,有時候這樣的個體發展才可以真正的表達自我,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為了反對而反對。

 

好的生活規則可以讓孩子可以很快去適應生活環境,知道如何去因應生活所遇到的情況,尤其一些基本生活要點,當師長或家長直接教受孩子生活中適應的態度或表現,孩子可以在生活中自如表現時,他就可以很快去適應生活中的一切,情緒相對會比較平穩。情緒一旦穩定後,孩子更可以去發揮自己的才能。

 

所以在小學一年級時,小朋友要學習自己的生活自理、如何清潔自己的身體、如何保持潔淨的方法,這些潔淨方法就有賴於家長在常生活中協助孩子可以做到,或幫助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做個潔淨的孩子。

 

我們發現當孩子外表清爽,他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與他人互動時也可以為孩子加分,可以讓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正向、是好的,也讓孩子在人際互動初期時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但現在家庭中,父母親多是雙薪家庭,父母親工作繁忙,有時候多仰賴學校教育的協助。在台灣,學校教育多少可以幫忙家長去教導孩子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規,但家庭教育還是父母親親自教導效果才好。因為父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您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表現、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孩子會依父母親的想法為依歸,會希望表現出父母親想要的樣子。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表現是符合家長期待時,他才會放心讓自己更進一步轉為社會期待。比較讓人可惜的是,也有些孩子一直期望自己可以符合父母親的期待,但都一直不得父母親的期望,最後就放棄對父母親期待,最後轉向社會、同儕認同。那時因為得到他人期望或被認同的需求高,他就容易鋌而走險,只為了”被認同”,這樣就更得不償失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是一切的基礎,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原則更是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當了父母親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親,所以有很多事,我們都是做中學、錯中學。當有一些前輩的建議時,我們就試著參考看看,說不定可以減少很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呢!

 

 

人生故事機

小乾坤的第6與7集主要是弟子規中談及如何尊敬年長的前輩。長輩在中華文化中地位是相當高的,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後,尊重長輩似乎很容易成為口號,但實際上會讓人搞不清楚為何要這樣尊重長輩。

 

相當喜歡這次小乾坤的內容,他其實是直接讓小孩子知道爺爺的智慧所在,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爺爺可以用他的生活小撇步去幫忙美雅,讓美雅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也贏得小孩子對爺爺的尊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借用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小孩去看到爺爺、奶奶的長處,而爺爺、奶奶有時候他們的方法或問題解決方式、想法其實是接近傳統文化的,也藉由這樣的方式讓中華文化可以得到一些傳承,也讓孩子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治療方式就是敘事治療,他其實是從敘述故事中讓人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發或領悟,心理師會藉由這樣的方式讓人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想法、增加人們生活經驗的廣度。在家中,爺爺、奶奶其實就是人生故事大全,在生活中可以讓爺爺、奶奶去講述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故事,讓孩子知道過往生活型態、環境的轉變,也讓孩子知道人生其實每個階段都是生命考驗,參考爺爺、奶奶的生活經驗去處理自己所面對的問題,或許也可以有一個依據可以參照呢!當孩子心裡有個底,做事情時也相對會比較有自信,也可以有信心去面對生活的事件。當這樣的正向經驗越多,小孩就會自然而然去尊敬爺爺、奶奶,進而會去尊敬不同的長輩,而這種尊敬是自發的,不是被他人要求才去做的。

 

但是長輩有時候有一些行為也是會讓人無法接受,例如:喝符水、吃香灰…等,這是以前的偏方,很多人也發現這些效果不佳,也沒有科學根據,所以當遇到這樣類似情況時,我想我們還是要好好與長輩說明,讓他們可以理解現在不同的治療方式或其他的問題解決方式。若當你發現有些偏方還行、也不會傷害小孩生命安全時,那就讓長輩表現出他們的關心,我想這也無傷大雅。

 

在傳統的文化中基本上是三代同堂,但是社會的變遷快速,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居多,所以家有一寶或家有兩老的機會其實不多,建議當每逢過節或回老家時,我們可以把握機會,試著讓孩子多與長輩接觸,讓爺爺、奶奶有較多的機會去分享自己生活週遭的事務,增進人倫之樂。

讓我們感覺在一起

這次的弟子規要提醒大家的是手足之間要如何和睦相處,我想這也是父母親會在乎的一件事。

 

常常父母親來諮詢的時候,有時候會提及: “當弟弟出生後,哥哥脾氣就變得很差,好像覺得父母親都被弟弟搶走了。”或者,母親會說: “我都已經做到很公平了,為什麼兄弟兩人就是覺得我很不公平?”。為了處理“公平事件”,父母親常常覺得要讓雙方都感到滿意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不過在處理公平之前,我們先來討論“感到滿意”這件事情。什麼叫做“滿意”?有時候那只是一種感覺,如果對方要的只是一種感覺,為什麼不把感覺做足了呢?意思是說,若孩子想要從父母親這邊得到滿足才會覺得公平的話,那我們就讓他“感覺”滿足啊!感覺其實是營造出來的,它並不是說假裝,而是我如何可以讓你覺得好。

 

其實,小孩子都期望可以得到父母親的關愛,而我們也確實想要關愛他們,既然這些都是雙方的期待,讓我們就讓這些感覺具體化,讓小孩子可以真實感受。

 

這種真實感受可以從行為表現與語言對話就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乎他的,例如:當手足在搶一個東西時,我們可以用客觀的角度去做判斷、然後公平處理。一般家長都只做到這裡,所以常常被抱怨:“為什麼媽媽沒有站在我的立場?”,其實若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親有站在我這邊,這時候還要繼續關心雙方的情緒。此時,我們可以先去相對委屈的孩子那裏坐在他旁邊,或他年紀較小可以抱抱他的肩膀,然後同理他的心情,請他說說他的感受,安慰一下他的心情。之後讓他知道父母親做這個選擇的原因,並讓他知道父母親是因為相信他才做這樣的決定,也相信他可以禮讓手足,在這過程中他的確有好表現讓父母親感到高興與放心,所以他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範圍內的權力。

 

得到好處的另一位手足中,要讓他知道他的好處是另一位手足成全的,所以他要心存感激,並具體去跟對方說: “謝謝”。當孩子去跟對方說完“謝謝”後,也是用高度禮遇的口吻去稱讚他的行為。這樣我們就照顧到雙方的心情了,孩子也較不會抱怨自己沒有被關注到。久而久之,孩子都會知道父母親是在乎自己的。

 

之後,當孩子可以相互討論時,就可以教導他們問題解決的策略,依照問題解決方法來選擇對雙方都公平的解決方式,那時就可以討論是否雙方都要退一步來成全兩方的期待。

面對不同世代的彈性度

弟子規這一篇,我想為人父母的我們真是一大關卡啊!要去承認自己有過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想當初孩子這麼小,還需要我們手把手的帶,一瞬間他就長大了,變得不好說服……。

 

想當初,我們說的就是聖旨,孩子就是服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漸有自己的想法、歪理一堆、還會頂嘴,有時候會氣到想把他塞回自己的肚子裡去。

 

但是啊!現在社會變遷這麼大,以前我們認為10年一世代,現在科技進步到5-6年就可能是一世代了。隔一個世代一代溝,想想看我們跟孩子代溝有多大,以前的真理現在有可能就不是真理,甚至於還可能是錯的。

 

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常常留意社會的變遷與理論,要訓練自己的適應能力與彈性度,還要記得同理心中所說的:雖不認同,但要理解。

 

孩子越來越大了,他同樣要適應現在變遷大的社會,再加上資訊的大爆炸,孩子有時候也不容易去找到生命的意義與真理,這時我們家長要做的可能要分為兩大項。一項是協助孩子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與真理—道理,另一項就是培養韌度。當然,我們要教孩子,我們自己也要做到啊!畢竟,身教大於言教嘛!

 

在心理師的訓練中,我們常常被提醒要去找自己的理論基礎與生命哲學,這是心理師的中心思想,用這樣的中心思想去看一個人、生命與生態環境,所以心理師這個職業是時時刻刻都要學習的,而我們人不就是這樣嗎?老天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給我們不同的生命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去克服這些難關。所以在生命中的某一個課題,就是小孩長大了,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我們也要長大,我們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生活了。

 

社會心理學中Erikson學者提出人一生中有不同的生命課題,所以我們要試著體諒孩子他也正在過他生命中的關卡,這時候我們可以回想當我們在這年齡時,我們是用哪些方法去度過難關的,整理後提供方法給他就好了,畢竟當孩子漸漸大了,他不需要手把手教導的家長了,這時我們退居幕後,讓孩子知道接下來他是他生命中的主角了。

 

這放手過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會空虛、寂寞,有時是觀念衝擊,如果我們一直卡在這樣的念頭中,我們會相當辛苦的。此時,我們可以重新再將年輕時自己的興趣或未完成的事拿來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家庭教養中的時間重新分配,慢慢增加自己給自己的時間。

 

記得,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幫忙孩子了,不讓孩子為您操心,孩子就可以安心去闖自己的人生了。

如何讓孩子有同理心?

這一集弟子規在孝的表現上就更加要求在道德層面,他討論如何為父母、為他人設身處地的著想。在心理學上,可以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就是同理心。

 

一般來說,同理心的訓練是要先知道對方有什麼樣的心情、感覺;當對方做這一件事情時,他有什麼樣的情緒、同時帶有什麼樣的想法。當我們越能夠知道對方的這些想法時,我們就可以理解他的感受,進而我們就可以調整我們應對的行為。

 

所以當要訓練小孩子同理心時,我們先要讓孩子可以好好感受這個世界。最基本的感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這些感覺接受器所感知到的感覺都會直接傳導到我們大腦,我們大腦是感覺綜合體,所以當大腦感知、統合越好時,小孩子越可以展現出智慧,但是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練習。

 

因為家庭是小孩出生後最先處在的外界環境,小孩在家中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體諒他人等行為後,他長大後在學校、社會上就會表現出他所學習到的行為模式,所以同理心訓練的場合,最初的就在家庭中;而孩子最先遇到的人,那就是父母親了。

 

轉回來訓練同理心的部分,感覺是最基礎的,在五感訓練中,我們其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小孩子去感覺他對外界環境的感受,例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公園,讓孩子好好玩;休息時,可以跟他討論:”他最喜歡玩什麼遊戲器材?” ”為什麼喜歡這一個遊戲?” ”它容易嗎? ” ”還是具有挑戰性? ” ”還是有很多人可以一起玩?”;再例如:跟孩子去餐廳吃飯時,可以跟孩子討論:”他覺得這間餐廳的特色” ”是餐點好吃? ” ”或難吃? ” ”裝潢很特別? ” ”還是服務很好? ”,最後一定要問:”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一問就可以讓他去整理自己的思考。

 

從這些討論中,孩子會經由自己的感覺去整理自己的感受,當他越知道自己的想法時,他就越可以覺察自我,藉由這樣的學習,我們也可以協助他去類推他人感受,例如:”你覺得這個人今天心情好嗎?” ”他最喜歡什麼? ” ”他可能想要什麼? ” ”為什麼他要這樣想? ”,如此就可以訓練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訓練方式看起來很容易,但是他最困難的不是方法的本身,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知道方法後一下子就要討論某一事件與是否有標準答案,但是同理心的練習中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往往是每個人講自己的感受,每個答案都可以被接受,或許您不認同孩子當下的觀點,但這時您要做的就只是講自己的感受就好了,讓孩子參考、去思考。如您想要孩子認同您的觀點,那就取決您跟他的關係了;親子關係好,他就會認同您了。

 

給機會讓我們在一起

小乾坤這一集,我想看到的父母都很開心,因為弟子規在這裡是在講孝道要如何表現。孝該怎麼表現或該是什麼態度,我想已經為人父母的我們已經有深刻的感受了,為孩子付出這麼多,有時看到孩子可以有體貼的回應也確實是可以讓我們放心的。但是現在社會變遷這麼大,有時候要好好跟孩子在一起也著實不容易。您想看看,現在大家工作忙,家庭幾乎都是雙薪家庭,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大人工作時間也真長,想想看我們一天可以見到孩子的時間有多少;見面時,我們都會講什麼話?若從一天早晨開始到晚上,我們親子之間的互動是什麼呢?

 

清晨起來,可能忙著叫孩子起床、梳洗,吃完飯後就趕忙去學校。下午,若公司加班,可能要安排孩子去上安親班,工作結束後或許七點才能接孩子回家。晚餐若準備一下,吃完整理後也許就已經八點半,看一下功課、準備明天用具,然後洗澡,等這一切完成後,時間也可能已經九點半,這時間正是準備要上床睡覺了。老實說,這樣的生活也確實無法讓我們好好跟孩子在一起!在這樣情況下,孩子又如何可以表現孝呢?

 

孝有很大因素是孩子知道父母親的辛勞,所表現出來呼應的行為。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模式,孩子有辦法體諒父母親的辛勞嗎?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工作忙或需要紓壓時,常常會讓孩子自己去看電視、玩3C用品,孩子眼睛所看的就是螢幕上的東西,親子在一起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如此長期下去,他們有辦法知道父母親的辛苦?進而去體諒我們父母的辛勞嗎?表現出孝道嗎?

 

要讓孩子體諒父母親辛勞有時候是要有機會讓孩子去體會,孝順行為有時候是要有時間、有機會讓孩子表現出來的。

 

協助孩子去發現父母親辛勞的方法,有時候是直接帶孩子去您工作的地方,或您可以將工作帶回家一或兩次。你在努力工作時,可以安排他在旁邊寫功課或畫圖(不要再玩3C用品、不要再看電視了),讓他直接可以知道您工作的樣子,在這個時間中,小孩就慢慢的可以感覺到您的辛苦了–原來父母親為了我們的家庭是這麼的辛苦啊!這時候,您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可以如何幫您做事,例如:可以幫您倒茶、累的時候可以給您熱毛巾…。幾次的經驗中,孩子就慢慢可以知道自己是可以幫上父母親的忙,他就會有更多機會去表現孝的行為。之後,您再跟他討論如何的行為表現可以讓父母親放心,他就會有更多的意願去做了。

 

親子間良好的互動,取決於互相可以知道、同理彼此的情況,所以給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好好的在一起!

 

 

訓練及養成孩子的好行為

相信看了第一集的弟子規後,我們都會期待孩子們可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有禮貌、處事謹慎,講信用,可以乖乖認真學習,這些都是家長們的期待,但是這些品德好行為並不是我們用說的、用講的就可以讓孩子表現出來,很多時候這些行為都是要訓練來的。

 

講到訓練,感覺上似乎要花很多力氣,但是實際上也確實需要花費時間與心力的。一般來說,學習若在生活中可以經驗到、運用到,就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但是好行為有時就需要有好的模範或有教導或經驗分享來獲得。弟子規就是一本可以提供我們好行為、品德的方向,我們要知道了什麼是好行為,那些是好品德,我們才有目標去學習。弟子規他講述了生活上、人際上我們要有的態度與規範,這樣我們才知道要學習什麼。所以在親子時間時,建議父母親一起觀看小乾坤,看完後再與孩子討論彼此的感想。在討論感想時,記得不要語帶批評或評論,每個人都可以講自己的感受,講完之後,家長再強調正向的部分,讓孩子知道父母親的期待。

 

知道了好行為後,那如何增加好行為的發生或持續呢?在心理學上來講就是利用鼓勵來增強行為動機及強化行為。那麼如何鼓勵呢?如果您跟孩子的關係好,您只要口頭的讚美他就會去做了;但是如果關係沒有那麼好,那就需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獎勵從貼紙到禮物都可能發生,但無論哪種物質的獎勵,請記得,您最後還是得要與您的孩子有好的親子關係喔!

 

所以當您用物質來強化孩子的好行為時,請記得在給予獎勵前一定要講具體鼓勵的話,例如:我真的很開心你可以分享東西、借給朋友,講完後再給他物質獎勵,千萬不要讓他認為物質獎勵才是主要的。然後,有時候給予獎勵、有時候給予口頭的讚美,機率式的穿插給予,一段時間後,您會發現就算不用物質獎勵,他也可以做到好行為。

 

小乾坤影片中有一個最好的訊息,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孩子看到主人翁做錯事最後得到教訓時,孩子們會有警惕心,知道自己哪些行為不能做,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小乾坤另一個相當好、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就是,即使犯錯了,只要誠心誠意的改過、調整自己的行為,結果也會變成正向的。這讓孩子們知道人生是可以有積極面、可以努力的,靠自己的改過向善,最後也會有美好的結局。

 

品德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當孩子習慣於有好品德時,我們相對也比較能放心孩子在生活中的應對;除此,當人人都有好品行時,對社會也是有向善的力量喔!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古人胎教的智慧

14206148713103


古代重胎教需端正言行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胎教,莫過於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烈女傳‧周室三母》中描述,太任懷孕時,眼不見邪曲不正之景、口不說傲慢自大的言語,睡眠時正直臥姿,講求坐姿與站姿,絕對不歪斜身體。由於她的胎教相當成功,使得其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幼年時即聖德卓著,不但品行端正,還有相當好的學習能力,只要能知道一,便能習得百。後人均認為是太任的胎教有功。

從西漢著名政治家賈誼的《新書》以及劉向《烈女傳》,皆可見漢朝對於懷孕婦女的要求相當嚴格。文中指出,婦女睡眠不可側臥,必須躺平;坐與站立皆需正直身體;不吃味道奇怪、切割不正的食物;不看、不聽淫邪事物;笑的時候輕柔,即使有怒氣也不得口出惡言;夜晚朗誦經書給腹中孩兒聽。如此胎教,孩童將來必會是一名行為端正、才德兼備之人。

此外,古代醫書《醫心方.求子》對於胎教的規定更為詳盡、嚴謹,並建議孕婦可以多聽音樂,這方面倒和現在的音樂胎教有些相似,不過這裡的音樂並非是直接影響胎兒,而是安定孕婦的心神,以母體的精神影響胎兒,可說是相當科學的作法。


養成教育不該捨本逐末

從上述記載和故事看來,中國古代的胎教思想重視「德育」,從懷胎10月開始,以父母的言行為身教,讓胎兒在最純潔的狀態下潛移默化。然而,現代父母並不重視道德教育,而是一味地強調學業成績,或是極端地講求自由發展;道德約束反倒被認為是八股、不實際而遭鄙棄。

綜觀古人的經驗,道德教育的成功,不但可以為孩子帶來出色的學業,也能令其擁有傲人的才華。品行正直之人,能夠專注於學習,不被聲色所誘惑;在興趣的學習上同樣能夠從一而終,不會半途而廢。若看得遠一些,這些孩子們長大成人,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即使不是菁英,也會是維持平和社會的推手。

當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才能、成績樣樣比人強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除了金錢與名利之外,到底還要給予孩子什麼東西?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才是最好的?或許從古人的胎教智慧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文章來源:http://goo.gl/jZlBhH

美國媽媽十大育兒方法揭秘

efe971b54e2c99c464d590ffd2736c3a (1)


家裡添了一個小小的新成員,新手爸媽的生活好像在一夜之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爸媽都有一個長長的育兒故事。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更好,媽媽日以繼夜的勞累真的是必要的過程嗎?借鑒一下美國人帶孩子的方法,也許會給您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1.如何培養一個不哭的寶寶

一般人帶孩子都是哭時抱起來,不哭了就放下。實際上寶寶是靠條件反射來判斷的,家長們應該反過來: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了才抱起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也能明白,不哭才會有獎勵。

具體方法,可以放著孩子哭,等10分鐘再抱起來。當然這種方法首先要排除孩子真的有什麼哭的原因,這樣就能培養出不會無理由哭的寶寶。
2.讓寶寶自己入睡,不要搖晃

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要在床上度過,其實寶寶並不需要搖晃才可以睡著。養成什麼樣的習慣真的很重要,如果爸媽在開始就讓寶寶習慣了搖晃入睡,那麼之後就要有更多的精疲力竭了。另外一點,寶寶在很小時大腦還呈現膠狀,所以在與寶寶玩耍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太劇烈地晃動或是上下拋接。
3.不要以為寶寶會比你冷

很多父母都會怕寶寶冷,而把寶寶包得像粽子一樣,實際上寶寶的抵抗力比成人還要強幾倍,而且體溫也會比成人高,所以這樣給寶寶床太多會適得其反,令寶寶生病。

4. 儘量不用抗生素

小小的感冒發燒其實是寶寶成長的過程,會增強抵抗力。不要有點小病就去用藥或打吊瓶,這樣寶寶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弱。

5.每天洗澡,少用沐浴露

每天洗澡是非常必要的,寶寶每天的運動量大,如果不及時洗澡,一些細菌滋生可能會造成生病。洗澡時一般只要用清水就好,可以一週用一次沐浴露。

6.怎樣避免寶寶吃奶時睡著

新手媽媽經常會有這樣的煩惱:寶寶在吃奶的時候睡覺,還沒吃飽就睡著了,如果放下,過一下還要餵,非常折騰人。這時有一個方法就是把寶寶的衣服脫掉,只留尿布,當然周圍的溫度要比較適宜,不要開冷氣。有媽媽的體溫會保證寶寶不會著涼,有一點點的涼意又不會在吃奶時睡著。
7.不破壞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在專心做一件事情時,最好不要打斷他,這樣有助於他們將來的注意力集中。要記得,很多習慣是要養成的,不要破壞寶寶原有的好習慣之後再去批評他們。

8.以身作則

寶寶一定是會學父母的,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如果您希望孩子懂禮貌,那麼也要非常注意在孩子面前待人接物的言行態度。
9.多鼓勵寶寶嘗試

東方的父母對待孩子十分謹慎,常常會阻止孩子做這做那,美國人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讓他們去嘗試,只要不會有危險,可以去嘗試。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孩子們長大後會比較獨立。

10.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不要一直批評寶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比較難做到。要記住,寶寶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一些事情並不需要過分苛責。

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作為家長可以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但是到最後還是要自己拿主意哦,相信您的寶寶一定會健康快樂地成長的!

文章來源:http://goo.gl/3eW70H

讓孩子從小自信滿滿的妙招

girl-1252730_1920

孩子從小就自信,可能是每位父母的希望。不過自信並不完全是天生的,如何將自己的孩子打造成「自信寶寶」,不妨看看下面的小妙招:


●週末帶小孩出遊,最好事先徵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你想去哪裏」,而是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你希望去哪個公園」,給他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孩子提出問題,父母需要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從而增加自信。

●用商量的口氣讓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報紙拿給媽媽,好嗎?」讓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帶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裡,讓他交給收銀員。他還不會算賬,但至少讓他知道錢能買東西。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錢,讓他當家,會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鼓勵、讚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須注意得當、得法。 過度地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讚揚,會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誠、對他的期望過低、或不懂得甚麼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最好是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給予及時的、準確 的反應,比如對他說:「我看到你已經學會分數的加減了」,「你的那首詩確實寫得不錯」。這比籠統地說「好極了」,效果會好得多。

●讓孩子多與人交往,參加集體活動並積極貢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與他人之間的相互友誼、需要和依存。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和他討論喜歡的人物和台詞,對他的觀點表示感興趣。平等的相處和交流是給他自信的階梯。

●給寶寶一個房間,沒有條件的,可以給他房間的一部份,讓他有一個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因為擁有自己的「領地」的他心中充滿驕傲感,這會讓他平添自信。

●不要總是因為孩子房間裡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寶寶,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並且跟他一起做。媽媽的寬容是培養寶寶自信的土壤。

●一項荷蘭的研究顯示,在優秀的幼兒園裡成長的小孩子和只留在家裏的小孩子相比能學到更多社交本領,同時更加的自信。

●給孩子買衣物,讓孩子自己挑選顏色和款式。也許他選的顏色你並不喜歡,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見被尊重是他自信的開始。

 

文章來源:http://goo.gl/3eW7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