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 各國媽媽教你妙招

pexels-photo
許多華人家長都為自己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煩惱,每每看到父母、祖父母追著玩鬧的孩子滿處跑,一口一口連哄帶騙地餵食。亦或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吃飯,各種方法都有,但似乎收效甚微。看看其它國家的孩子如何吃飯。


HNCK2050

美國: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一位居住在美國的媽媽,在其博客中分享她美國鄰居教育孩子吃飯的故事。她的鄰居卡羅爾是兩個男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很調皮,玩鬧的聲音很大,但是,每次只要媽媽說開飯,無論玩得多起勁,都會馬上停下洗手吃飯。這位華人媽媽很驚訝,卡羅爾告訴她:孩子被餓過幾次之後就懂了。

男孩子貪玩,不願吃飯,卡羅爾便問他們確定不吃晚飯嗎?男孩子們肯定地回答:是的。卡羅爾告訴他們,吃飯時間過後,就不能吃東西,兩個男孩仍然堅定的回答:好。孩子們玩興過後,開始餓起來,問媽媽能不能吃東西。卡羅爾告訴說,剛才已經都同意了,因此晚上不能吃東西。無論孩子怎麼乞求,哪怕一塊糖都被拒絕。孩子被餓了一個晚上。這樣的事情,經過幾次之後,孩子們就懂了,錯過了吃飯時間,就沒有東西吃了,他們必須承受當時決定所帶來的後果。


o_19rqg2urpu6so5q139c1is31cce7_new

日本:學校食堂文化

日本孩子從上幼稚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食堂進食。而學校食堂的教育非常全面,包括不浪費食物、自己動手領取、分發食物、收拾自己的碗筷。

一位教師,帶學生去日本觀摩後,將照片和感想在其博客上分享。她帶中國學生去日本學校食堂吃飯。她寫道:「我們剛進來的時候,就看見一些孩子穿著白大褂,戴著白口罩白帽子,拿著餐具拎著沉重的牛奶箱迎面而來。個頭很小,一看就是低年級的小孩子。我急忙問翻譯這是做甚麼呢?翻譯告訴我,他們是幫廚的學生,每天都抽到一個班,不管大小學生,都要參加,主要負責幫助廚房做飯、準備餐具等工作。到了食堂,日本的小朋友,已經坐好在等我們了,但也沒人先開始吃飯,等到我們的學生都坐下來,他們才動了筷子。

這時候看看日本小朋友吃飯的樣子,很努力的吃,湯已經一滴不剩了,菜也快吃完了。看到我們學生的剩飯和剩菜了嗎?這不能怪學生,我做為教師是很臉紅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到細節。吃剩下的飯菜,要分別倒在桶裡,餐具要排隊放回原處的。很多日本孩子開始自覺的擦桌子,幹活了。沒有監工和指揮,各自找能幹的活。有的同學負責把托盤疊的很高很整齊、有收拾碗、有的提著空奶瓶、還有抱著大號飯桶⋯⋯看著日本孩子歡天喜地的幹活,中國的家長們會感慨的。」


o_1abq9ou4k1fq1177i1s4prngcn87_new

英國:獨立進食

一位中國媽媽在其博客也分享了自己在英國生活的一段故事。2000年,她住在英國先生的姐姐家裏,她不到兩歲的小外甥女凱麥倫,自己吃飯,看她坐在高椅子上,「煞有介事地捧了一個碗,拿了一把叉。我當時還以為那只是娛樂她的一套把戲呢!誰知她可是真和我們一塊吃飯。碗是一個大塑料碗,叉是一把頂端平滑的塑料叉,飯是和我們一樣的內容—肉醬意粉,只是切成了小節。她的樣子十分笨拙,每送一叉肉醬意粉到嘴邊,你都會忍不住把自己的嘴也張得大大的,擔心她會餵錯了地方,想伸手幫她一把。當然,你很快會發現,所有的擔心都是多餘的,她是那樣的享受自己吃飯的樂趣。」

最後她自己獨立吃完晚餐,雖然高椅子和地上到處都是意大利麵,臉上也是一塌糊塗,但是她卻一臉的開心和滿足。先生的姐姐告訴她,凱麥倫七八個月時,她就有意識地讓她自己餵食小塊的固體食物,比如煮得軟軟的胡蘿蔔、西蘭花、麵包片、小餅乾。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興趣,滿足她的好奇心,讓她自己體會吃飯的樂趣。1歲多她就可以獨立吃完一餐飯了。

先生的姐姐說,很多父母都都說孩子不愛吃飯,其實,孩子愛不愛吃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不飽,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地儘量讓孩子多吃,哪怕孩子已經不想吃,家長也總是鍥而不捨,一味地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他們,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讓孩子討厭吃飯。


文章來源:http://goo.gl/Qx8AKN

現代家庭怎麼為人父母?芬蘭專家給出建議

IMG_9728

在人權備受尊重的自由國度——芬蘭,人們對生命的尊重是從胚胎開始的。在現代科技的衝擊下,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也多多少少在改變。那麼,面對這些變化,芬蘭專家提出哪些建議給現代父母呢?


幼兒期

據芬蘭媒體「Yle」最新調查,目前有相當多的兒童出現騷動不安,主要表現為心理發育上的智力障礙。這些不良症狀的擴展,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當家長的無知。

手機、電腦、動畫、網路訊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越年幼的兒童,大腦接受到的越是「扎根」的模式。圖爾庫大學中心醫院兒童心理門診助理醫生瑪尼尼(Hanna Manninen)提醒家長注意掌握兒童看電視的時間:

• 對1歲以下的幼兒,關掉電視。
• 對1~3歲的幼兒,可看電視兒童節目最多半個小時。
• 當幼兒入睡後,父母方可使用手機。盡量避免在幼兒面前使用手機。
• 限制上網時間,幼兒父母上網時間應為每天最多2個小時。

「電視所帶來的音響、光亮、騷動,改變著人的感官功能、大腦及整個神經。之後很難達到平和的狀態,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因而不能靜靜地傾聽自我的真實感受及思想。」瑪尼尼分析道:「很多家長都沒有考慮到,讓嬰兒長時間的看電視的可怕後果。」

瑪尼尼注意到,很多兒童家庭看電視是無節制的。他說:「邊照顧孩子邊看電視,是很不好的習慣。注意力在電視節目上,即使是廣告節目也感興趣。電視的音響、光亮和騷動使幼兒過早地被世界的千變萬化所汙染。」

「照護孩子時使用手機,是另一個非常普遍的干擾現象。我們經常可見到,母親或父親帶著幼兒推著兒童車同時玩弄著手機,並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孩子也在注視著手機。這樣,等孩子大了,也會如此照搬。」瑪尼尼接著說,「大多數家長都沒想到,他們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長遠發育和成長,有許多家長只知道限制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但他們對自己卻非常放縱,這難以起到正面的效果。」

他重申,「我們生活在沒完沒了的音響和圖像之中,這不可能不影響幼兒的正常發育,希望家長們為自己的後代多想想。」


青少年期

芬蘭心理治療家穆候尼(Kari Muhonen)建議,家長們應該常常地關心青少年的行為,甚至他們的吃喝和起居活動等,令青少年不必獨自承受自己的痛苦,而可以把痛苦和煩惱述說給他人分擔,比如自己的媽媽。

他說,青少年與家長們的相互交流、溝通,家長自然起到分擔青少年不幸與憂愁的重要作用。穆候尼指出,家長要經常關注自己的子女的言行,要常問問,「今天過得好嗎?」家長必須警惕子女在行為上的不尋常。穆候尼舉例道:「如果青少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長時間不出來,甚至到家裡用正餐的時間仍不出來,家長這時就應該與自己的子女交談了。」

他認為,家長應該隨時了解子女活動的交際及環境。「一些過去傳統的方式是應該肯定的,亦即家長最好了解自己的子女的朋友關係網。朋友來訪時,身為家長也可問問名字、興趣愛好等,從而了解子女的情況。」 穆候尼接著說,「作為家長應該知道,子女的大的改變均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是否注意衛生和飲食,是否生活有規律。」

「請記住,大多數的青少年都生活得很愉快。青年人活動能力強,知識性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都較強。」 穆候尼強調說,「如果有的青少年出現消極情緒,家人若能在第一時間與其交談是很理智的處理方法。此時的交談從長遠看,可謂『第一門診』。」

文章來源 http://goo.gl/MCiKNq

兄弟姐妹該上同一所學校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將家裡的幾個孩子送到同一所學校上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這既方便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又對孩子們有好處。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本德爾發表在「雅虎家長」網站上的文章中說:「有時候,將兄弟姐妹送到同一所學校,可能會阻礙他們培養塑造自我個性的能力,增加老師將他們進行不公平對比的機率,從而激起兄弟姐妹之間的對抗。」

 

儘管如此,埃塞克斯大學去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弟弟或妹妹會從聰明的哥哥或姐姐那獲益。這被稱作「溢出效應」,如果大一點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異,那麼小一點的孩子也表現優異的幾率會增加一倍。特別是當兩個孩子感情十分好的時候。

 

喬治華盛頓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藍瑟爾告訴CBS新聞記者說:「如果哥哥或姐姐很聰明,弟弟或妹妹模仿他們,那麼孩子們的表現就會相似。」但溢出效應反過來並不成立,年齡大的孩子不會受到年齡小的孩子的影響。

 

育兒專家及心理醫生本威尼斯特說,上同一所學校的好處除了接送方便之外,另一個就是「孩子們可在同一個團體中。」送孩子們去同一所學校的好壞,最終還是取決於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本威尼斯特說:「作為家長,你要重視和欣賞孩子本身-他們的興趣、個性和愛好,那麼無論是送孩子們去同一所學校還是不同學校都應該沒有關係。」「你可能需要選擇送孩子們去不同的學校,因為孩子們有不同的追求,或者遇到特別的機會。」「不論哪種方式,我們珍視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本身,而不是與兄弟姐妹們相比他們如何如何。」

 

編譯/溫婧 http://goo.gl/rVpoAX

研究:卡通人物影響兒童行為

PB_20140912201212155


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研究人員認為父母應把孩子帶上正確的方向。例如:《金剛戰士》再度被歸類於邪惡的一方,不適合學齡前孩童觀看。而《多拉》(Dora)屬於好的一方,比較適合他們觀看。

 
這項新研究不同以往,專家建議父母,與其禁止兒童觀看電視,不如轉換電視頻道,父母應為孩子尋找優質的動畫電影和電視節目。研究領導人、西雅圖的兒科醫生及研究人員克里斯塔(Dimitri Christakis)醫生對美聯社記者說:「家長可試著轉換電視頻道。孩子觀看節目的質量十分重要。」

 

克里斯塔之前曾參與暴力電視節目對兒童產生影響的研究。好的動畫電影和電視節目則包括了《玩具總動員》、《小淘氣》、《神奇校車》和《小熊維尼》。克里斯塔在2007年接受《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採訪時說:「觀看不好的節目,如同告訴孩子:暴力很有趣。」

 

這項由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所進行的研究,發表在《兒科》期刊上,該研究對565名家長進行了調查,他們填寫了看電視日記,並回答了衡量孩子行為的問卷調查。

 

一群對照組的兒童被允許觀看一般的電視節目,而一群「媒體干預」組的兒童被引導觀看展現非暴力解決衝突、合作解決問題、禮貌和同情的電視。實驗經過6個月後,「媒體干預」組顯示出在社交能力測試成績上有「顯著的進步」。而觀看暴力節目的兒童,則有著更侵略性的行為


文章來源 http://goo.gl/ENGK5O

研究:室內植物可以提升孩子學習力

4c8b93683f127f64aac142ea4453a97e
栽花、種草不再是大人的專利!花花草草對於敲電腦鍵盤的孩子來說,擁有一個全新的意義。根據《渥太華公民報》報導,英國皇家農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在孩子的書房等活動區域,裝飾綠色植物,可以增強他們的注意力和創造力,並產生多重健康效益,包括降低壓力和疲勞感、淨化空氣等。在這項研究中,孩子們在栽種植物的教室中學習,注意力竟能提高70%。


1、淨化空氣

二氧化碳是讓我們昏昏欲睡的原因,而植物的作用就像一個過濾器,可通過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來淨化空氣,改善空氣品質,同時降低灰塵、細菌、黴菌和其他汙染物的含量,甚至能消除現代居家裝潢建材帶來的室內汙染物,如:苯和甲醛等。

2、改善健康

此外,植物還能釋放水分到空氣中,增加空氣溼度,緩解哮喘、喉嚨乾燥等呼吸系統疾病,皮膚乾燥和感冒癥狀也會得到改善。

據研究,室內植物的位置越高,就越能有效淨化空氣和過濾汙染物。專家建議使用懸掛植物和攀藤植物,或選擇高大的花盆,或將植物放到高處。


哪些植物好?渥太華肯尼迪花店的老闆斯趙泰西(Stacie Zhao)建議在孩子的活動區域擺設以下植物:

►虎尾蘭:被稱為「天然空氣淨化器」的虎尾蘭,原產於非洲和東南亞,只需分枝就能形成新的植株。但是有些虎尾蘭品種有毒,不可誤食,家中有幼兒的家庭不建議種植。

►多肉植物:也被稱為「fat plants」,它們的植株通常具有厚的肉質部分來保持水分。這類植物涉及多個植物科、屬,包括仙人掌和蘭花等。趙泰西最喜歡的是萬年青(Jade plant)。

►仙人掌:仙人掌不僅能淨化空氣,還具備一種特殊能力—能夠吸收部分電腦輻射。

►盆景:栽種在容器或花盆裡的微型樹木,是日本傳統花藝。把孩子的書房布置成一個迷你盆景園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文章來源 http://goo.gl/wzIKxm

小孩挑食?大廚傳授開胃3大要訣!

HNCK7947

小孩厭食、挑食,是許多當父母很頭疼的問題,擔心孩子長不好、營養不足,一些家長就用恐嚇、甚至打罵強迫進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如何讓食慾不佳的幼兒開胃,願意把飯菜吃光光,擁有中餐丙級證照的許姓廚師,在幼兒園掌廚已有20年了,她提供家長3項烹飪要點,能幫助孩子提振食慾。


1、混淆食物外觀

從食物的外觀與烹調做法來改變,讓幼兒順利地將食物吃下。例如:幼兒不愛吃蔬菜,就把多種蔬菜切碎做成餡,與肉末、碎蝦仁混合,包成水餃、餛飩或是做成什錦丸子,也可以煮成鹹粥,就不容易吃出蔬菜的味道,幼兒的接受度就會提高。

2、搭配有趣的形狀

將食物常變換不同的煮法,或運用食物組合的方式,增加幼兒對菜色的新鮮感。例如:利用蒸煮、川燙、清炒等方式變換,將各種食物進行色彩搭配,也可把蔬菜切成有趣的形狀,以促進幼兒的食慾。

3、營造兒童用餐環境

在用餐時可以播放一些舒適的輕音樂,並且用卡通圖案的碗碟盛裝食物,來提高與吸引幼童用餐的意願。


文章來源 http://goo.gl/esMvH1

家長注意!物質獎勵會使孩童更功利

800_min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表現好,或者拿好成績,都會允諾他們一些物質上的獎勵。近日,美國密蘇里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成功完成某些事情後,用禮物獎勵孩子或者將送禮物作為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會導致兒童更加功利。

 

有的家長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來就向家長要「說法」,還說其他考得好的同學都得到了父母的獎勵:有的得到了iPad,有的可以出國旅遊等。這種做法有「賄賂」孩子的意味。家長以金錢、物質等手段和孩子做隱形交易,引誘他們做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這種行為在短期內可能會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但是,從長遠來看貽害無窮,不僅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價碼」的,而且不斷升級的物質需求可能讓孩子為得到獎勵而選擇不正確的途徑。

 

其實,送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精神獎勵和活動獎勵。社會化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和重視,孩子也不例外。美國幼稚園獎勵孩子遵守秩序、懂得分享、分工合作、照顧幼小、積極參加活動、尊重他人的品質。獎勵的方式是讓孩子享受特權和自由,讓孩子體驗榮耀感,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

 

西西上幼稚園大班,這天小班來了一個新生,媽媽剛剛離開,就開始哭泣。西西便過去安慰她,還陪她一起玩。老師為了獎勵西西幫助別人的行為,便讓她坐到離老師最近的位置,得以第一個選擇玩具或遊戲項目,並且還當老師的助手,給其他同學分配任務。

 

一位爸爸分享說,美國幼稚園獎勵孩子,有時還允許孩子邀請校外嘉賓來班上作客,孩子和客人的名字會被多次提起並得到感謝。「兒子在美國上幼稚園時,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得到獎勵,邀請我們夫妻倆去給孩子們講解中國『年』的故事,當時,我們看到他的眼睛裡因為驕傲、自豪、榮耀而閃爍的光芒。」

 

很明顯,獎勵不僅僅是獲得更多的物質,而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和塑造,美國幼稚園的獎勵避免了以物質驅動孩子,更多的是以責任感、榮耀感、成就感、自主選擇、獲得更多的自由來驅動孩子,幫助孩子建立的是內在的驅動力。

 

文章來源 http://goo.gl/Vkj2SV

美國醫學研究:12歲以下孩童使用電子產品的10個影響

IMG_5956

您常常讓家中的小孩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嗎?美國兒童職能治療師Cris Rowan認為,12歲以下的孩子根本不應該使用這些裝置。並且根據一系列的研究指出,這些裝置至少會用10個方式傷害孩子們。

美國兒童學會與加拿大兒童協會表示,0-2 歲的幼童不該接觸任何的科技產品,3-5 歲每天應限制為一個小時,6-18 歲每天應限制為兩小時 。兒童與青少年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常常超過建議時間的 4-5 倍,帶來嚴重的後果,有時甚至威脅健康。手持行動裝置 (行動電話、平板電腦、電玩遊戲) 的普及,讓人更容易接觸與使用到科技產品,特別是年紀很小的孩童 。小兒職能治療師呼籲家長、老師以及政府,禁止 12 歲以下的孩童使用所有的手持行動裝置。


1. 腦部的快速發展
在 0 到 2 歲間,幼童的大腦大小會成長三倍,並持續快速發展,直到 21 歲 。腦部的早期發展,是由外界的刺激與缺乏刺激所決定的。過度暴露於科技產品 (行動電話、網路、iPad、電視等) 對於發展中大腦的刺激,已有資料顯示跟執行功能與注意力缺陷、認知遲緩、學習障礙、容易衝動與自制力降低 (例如暴怒) 等症狀有關。

2. 發展遲緩
使用科技產品會減少活動時間,造成發展遲緩。在所有剛入學的孩童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出現發展遲緩的症狀,這對識字與學業成績有負面的影響 。多活動能夠提升注意力與學習能力。讓 12 歲以下的孩童使用科技產品,對孩童的發展與學習相當有害 。

3. 過胖
接觸電視及電玩遊戲與過胖機率的提升為正相關。允許在寢室內放置電視與遊樂器的孩童,過胖的比例會增加 30%。加拿大的孩童有四分之一過胖,而美國為三分之一 。過胖的孩童中,有 30% 將會得到糖尿病,且肥胖者有更高的風險會在年輕時發生中風與心臟病,讓預期壽命大為縮短 。21 世紀的孩童,可能是第一代壽命較父母要來得短的人 ,這大部分是因為肥胖的關係。

4. 睡眠不足
在孩子使用科技產品時,60% 的父母並未對其進行監督,並且有 75% 的孩子可以在寢室內使用科技產品。年齡在 9 到 10 歲間的兒童有 75% 睡眠不足,程度甚至讓他們的課業受到嚴重影響。

5. 精神疾病
過度使用科技產品,可能是導致孩童憂鬱症、焦慮症、依附障礙、注意力缺失、自閉症、躁鬱症、精神病以及問題兒童行為等症狀的原因之一 。每六個加拿大兒童中,就有一個診斷出具有精神疾病,他們當中許多人需服用具危險性的精神病藥物。

6. 攻擊性
暴力的媒體內容,可能會造成孩子具有攻擊性。年幼的孩童受今日的媒體影響,越來越常暴露於肢體暴力與性暴力中。「俠盜獵車手 5」中有明顯的性、謀殺、強暴、刑求以及使人殘廢等情節,如多許多電影與電視節目一樣。美國因為對兒童的攻擊性有因果關係,已將媒體暴力分類為「大眾健康風險」。根據媒體報導,越來越常有攻擊性不受控制的孩童被關禁閉。

7. 數位痴呆症
高速的內容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以及集中力與注意力降低,這是因為大腦將神經元導向前額葉。孩子若無法集中注意力,便無法學習。

8. 成癮症
隨著家長越來越依賴科技產品,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也越來越疏遠。在缺少親子依附關係的情況下,感到被疏離的孩子便可能轉向依賴科技產品,造成成癮症 。8-18 歲的孩子中,每 11 人就有一人對科技產品成癮 。

9. 輻射線影響
2011 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因為會發出輻射線,將行動電話 (以及其它無線裝置) 歸為 2B 級風險 (稍有可能致癌) 。加拿大衛生部  的 James McNamee 於 2011 年十月提出預警,「孩童因為大腦與免疫系統還在成長中,對於各種輻射量所受到的影響,比起成人而言更加敏感,所以我們不能斷定風險對於兒童與體態略嬌小的成年人是一樣的。 2013 年十二月,多倫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 Anthony Miller 博士建議,根據新的研究發現,暴露於輻射線的風險應該重新歸類為 2A 級 (很有可能致癌),而不是原來的 2B 級 (稍有可能致癌)。美國兒童學會提出三個關於輻射對於孩童的影響,已要求檢查科技產品的 EMF 輻射放射量。

10. 無以為繼
下列的兒童青少年「科技產品使用準則」,是由下列人士所共同開發:身兼小兒職能治療師與「虛擬孩子」 作者的 Cris Rowan 、神經學家與「遊戲成癮」 作者的 Andrew Doan 博士,以及 reSTART 網路成癮恢復計畫主持人與「電玩遊戲與您的孩子」 作者 Hilarie Cash,並獲得來自美國兒童學會與加拿大兒童協會的贊助,為了確保所有孩子的長遠未來而努力。

兒童青少年「科技產品使用準則」

年齡 使用 電視 手機 一般電玩 暴力電玩 網路色情
0-2歲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3-5歲 1小時/每天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6-12歲 2小時/每天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13-18歲 2小時/每天 30分鐘/每天 30分鐘/每天 禁止

文章來源 http://goo.gl/q17vCX

英文原文 http://goo.gl/UcCmfL

美國醫學研究:12歲以下孩童,應該禁用手機、平板的10個理由

IMG_5956您常常讓家中的小孩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嗎?美國兒童職能治療師Cris Rowan認為,12歲以下的孩子根本不應該使用這些裝置。並且根據一系列的研究指出,這些裝置至少會用10個方式傷害孩子們。

美國兒童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與加拿大兒童協會(Canadian Society of Pediatrics) 表示,0-2 歲的幼童不該接觸任何的科技產品,3-5 歲每天應限制為一個小時,6-18 歲每天應限制為兩小時 (AAP 2001/13, CPS 2010)。兒童與青少年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常常超過建議時間的 4-5 倍,帶來嚴重的後果,有時甚至威脅健康 (Kaiser Foundation 2010, Active Healthy Kids Canada 2012)。手持行動裝置 (行動電話、平板電腦、電玩遊戲) 的普及,讓人更容易接觸與使用到科技產品,特別是年紀很小的孩童 (Common Sense Media, 2013)。小兒職能治療師呼籲家長、老師以及政府,禁止 12 歲以下的孩童使用所有的手持行動裝置。

 

1. 腦部的快速發展
在 0 到 2 歲間,幼童的大腦大小會成長三倍,並持續快速發展,直到 21 歲 (Christakis 2011)。腦部的早期發展,是由外界的刺激與缺乏刺激所決定的。過度暴露於科技產品 (行動電話、網路、iPad、電視等) 對於發展中大腦的刺激,已有資料顯示跟執行功能與注意力缺陷、認知遲緩、學習障礙、容易衝動與自制力降低 (例如暴怒) 等症狀有關。

2. 發展遲緩
使用科技產品會減少活動時間,造成發展遲緩。在所有剛入學的孩童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出現發展遲緩的症狀,這對識字與學業成績有負面的影響 (HELP EDI Maps 2013)。多活動能夠提升注意力與學習能力 (Ratey 2008)。讓 12 歲以下的孩童使用科技產品,對孩童的發展與學習相當有害 (Rowan 2010)。

3. 過胖
接觸電視及電玩遊戲與過胖機率的提升 (Tremblay 2005)為正相關。允許在寢室內放置電視與遊樂器的孩童,過胖的比例會增加 30% (Feng 2011)。加拿大的孩童有四分之一過胖,而美國為三分之一 (Tremblay 2011)。過胖的孩童中,有 30% 將會得到糖尿病,且肥胖者有更高的風險會在年輕時發生中風與心臟病,讓預期壽命大為縮短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0)。21 世紀的孩童,可能是第一代壽命較父母要來得短的人 (Professor Andrew Prentice, BBC News 2002),這大部分是因為肥胖的關係。

4. 睡眠不足
在孩子使用科技產品時,60% 的父母並未對其進行監督,並且有 75% 的孩子可以在寢室內使用科技產品 (Kaiser Foundation 2010)。年齡在 9 到 10 歲間的兒童有 75% 睡眠不足,程度甚至讓他們的課業受到嚴重影響 (Kaiser Foundation 2010)。

5. 精神疾病
過度使用科技產品,可能是導致孩童憂鬱症、焦慮症、依附障礙、注意力缺失、自閉症、躁鬱症、精神病以及問題兒童行為等症狀的原因之一 (Bristol University 2010, Mentzoni 2011, Shin 2011, Liberatore 2011, Robinson 2008)。每六個加拿大兒童中,就有一個診斷出具有精神疾病,他們當中許多人需服用具危險性的精神病藥物。 (Waddell 2007)

6. 攻擊性
暴力的媒體內容,可能會造成孩子具有攻擊性 (Anderson, 2007)。年幼的孩童受今日的媒體影響,越來越常暴露於肢體暴力與性暴力中。「俠盜獵車手 5」中有明顯的性、謀殺、強暴、刑求以及使人殘廢等情節,如多許多電影與電視節目一樣。美國因為對兒童的攻擊性有因果關係,已將媒體暴力分類為「大眾健康風險」 (Huesmann 2007)。根據媒體報導,越來越常有攻擊性不受控制的孩童被關禁閉。

7. 數位痴呆症
高速的內容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以及集中力與注意力降低,這是因為大腦將神經元導向前額葉 (Christakis 2004, Small 2008)。孩子若無法集中注意力,便無法學習。

8. 成癮症
隨著家長越來越依賴科技產品,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也越來越疏遠。在缺少親子依附關係的情況下,感到被疏離的孩子便可能轉向依賴科技產品,造成成癮症 (Rowan 2010)。8-18 歲的孩子中,每 11 人就有一人對科技產品成癮 (Gentile 2009)。

9. 輻射線影響
2011 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因為會發出輻射線,將行動電話 (以及其它無線裝置) 歸為 2B 級風險 (稍有可能致癌) (WHO 2011)。加拿大衛生部 (Health Canada) 的 James McNamee 於 2011 年十月提出預警,「孩童因為大腦與免疫系統還在成長中,對於各種輻射量所受到的影響,比起成人而言更加敏感,所以我們不能斷定風險對於兒童與體態略嬌小的成年人是一樣的。(Globe and Mail 2011) 2013 年十二月,多倫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University of Toronto’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的 Anthony Miller 博士建議,根據新的研究發現,暴露於輻射線的風險應該重新歸類為 2A 級 (很有可能致癌),而不是原來的 2B 級 (稍有可能致癌)。美國兒童學會提出三個關於輻射對於孩童的影響,已要求檢查科技產品的 EMF 輻射放射量。 (AAP 2013)

10. 無以為繼
下列的兒童青少年「科技產品使用準則」,是由下列人士所共同開發:身兼小兒職能治療師與「虛擬孩子」(Virtual Child,暫譯) 作者的 Cris Rowan 、神經學家與「遊戲成癮」(Hooked on Games,暫譯) 作者的 Andrew Doan 博士,以及 reSTART 網路成癮恢復計畫 (reSTART Internet Addiction Recovery Program) 主持人與「電玩遊戲與您的孩子」(Video Games and Your Kids,暫譯) 作者 Hilarie Cash,並獲得來自美國兒童學會與加拿大兒童協會的贊助,為了確保所有孩子的長遠未來而努力。

 

兒童青少年「科技產品使用準則」

年齡 使用程度 一般電視內容 手持裝置 一般電玩內容 暴力電玩內容 線上暴力電玩、網路色情
0-2歲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3-5歲 1小時/每天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6-12歲 2小時/每天 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13-18歲 2小時/每天 限制在30分鐘/每天 限制在30分鐘/每天 禁止

 

歡迎參閱英文原文,獲取更多相關資訊與連結!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cris-rowan/10-reasons-why-handheld-devices-should-be-banned_b_4899218.html

20萬國中小生晚半小時上學

sleep-1024x678


平時睡不飽,寒假補眠睡到中午的情形,即將有解套。桃園市最快將從9月開始,延後半小時上學。關鍵推動人是一位小黨年輕議員的堅持。綠黨27歲市議員王浩宇,你或許不認識,但是他推動的政策將影響桃園20萬名中小學生的家庭。


寒假是許多小孩的補眠時間,每天一覺睡到中午也不稀奇,彷彿要把平常沒睡夠的時數都補回來。《親子天下》第71期封面故事「睡出學習力」發現睡眠與學習的相關性,但是台灣小孩睡眠時數偏低,讓「延後上學」的議題,引起廣大討論。儘管台中市率先開砲,研擬可行方案,但是目前進度最快的是桃園市,最快將在今年9月開學,正式延後上學半小時。而這背後,是一位年輕議員的感同身受,以及年輕時在國外的體驗學習。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今年27歲,主張將國小的到校時間延後到8點半,國中、高中則為8點,希望讓學生多睡一點,「睡飽才有助於學習」。


逾5成高中以下學生睡不到6小時

調查發現,54.6%的學生平均只能睡6小時以下,國中生平均睡6.3小時,高中職生平均睡5.9小時。「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專業建議,學齡孩子應睡8.5小時」,王浩宇也拿出《親子天下》報導的研究,指證歷歷,「牛津、哈佛的腦神經研究跟實驗,都發現青少年的褪黑激素的分泌比成年人要晚,不但不容易早睡,早上也不容易爬起來」。

這項政策受到各方不同意見的討論,儘管有人支持,私下傳訊息挺他,「有些家長心疼小孩,下課後要補習、回到家又要唸書,根本睡不飽」,王浩宇說。但也不乏有民眾公開抨擊,認為延後上學時間會造成接送的困擾,或是認為早自習可以唸書或是複習功課,「走在路上都會有人直接指著我罵,也有議員勸我『別做傻事』」,面對壓力,王浩宇卻很雲淡風輕,「我學生時期就上街頭,沒在怕」。


最快9月起,桃市中小學延後25分鐘到校

王浩宇自詡為「衝撞型」的學生,參與過「724髮禁你好走」活動。國中就讀資優班的他,卻被「考90分就是班上吊車尾」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因此高中時申請獎學金赴美唸書。在美國,每天3點就放學的時間規劃,與他在台灣「下課後還要趕著補習」的生活很不一樣,他不僅嘗試多元的課後活動,也啟動對台灣教育的想像。

國外的經驗,讓返台選議員的王浩宇投入教育改造工作,也在今年1月有了小小的成績。桃園市政府修訂《國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實施原則》,要求公立國中小7點45分才能開始晨間閱讀,比起原本7點20分到校規定,延後了25分鐘。桃市教育局也提醒,各校必須到8點半以後才能進行第一節課。目前桃園已有學校正在研擬取消早上的掃地時間,或是延後校車時間,給學生更寬裕的時間管理,最快將在今年9月開學後實施。

文章來源 http://goo.gl/vBkt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