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ad65b908b577be589d9ddce06508ff5e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循至。

ad65b908b577be589d9ddce06508ff5e

【注釋】

﹙1﹚房室:這裡指讀書做功課的房間。

﹙2﹚清:灑掃整理。

﹙3﹚淨:乾淨。

﹙4﹚几:長方形的矮桌。

﹙5﹚案︰桌子。

﹙6﹚潔︰清淨無垢。

﹙7﹚筆︰作字畫的工具。古人把它與墨、硯、紙合稱文房四寶。

﹙8﹚硯︰磨墨的工具。

﹙9﹚正︰不偏。

﹙10﹚墨:書畫用的黑色顏料。

﹙11﹚磨︰轉動研磨。

﹙12﹚偏︰歪斜不正。

﹙13﹚心:五臟之一,古人認為心為思想意念的主宰,所以有心想、心思的說法。此處作意念解。

﹙14﹚敬:慎重。

﹙15﹚病:瑕疵、缺陷。

﹙16﹚列:排列、陳列。

﹙17﹚典:重要的書籍。

﹙18﹚籍:書本。

﹙19﹚畢:終了。

﹙20﹚還:放回。

﹙21﹚急:急迫的事。

﹙22﹚卷:指書籍。若讀成「捲」音時,則作收藏解。

﹙23﹚束:捆紮。

﹙24﹚缺:缺少。

﹙25﹚壞:毀損。

﹙26﹚補:修整。

﹙27﹚聖書:聖是「博通事理」,博通事理的人所寫的書就是聖書,多半是教人智、仁、聖、義、忠、和等六德之事 。

﹙28﹚屏:此處讀作「丙」,排除的意思。

﹙29﹚視:看也。

﹙30﹚敝:通蔽,障礙。

﹙31﹚聰明:指耳目。耳可以聽其聲察其意,目可以明察事物,所以亦有智慧的意思。

﹙32﹚心志:善良的本性與志節。

﹙33﹚暴:傷害的意思。

﹙34﹚棄:放棄,舍而絕之。

﹙35﹚賢:多才有善行的人稱賢,次於聖者。

﹙36﹚循:循序漸進。

ad65b908b577be589d9ddce06508ff5e

 

【白話解說】

我們讀書的房間要經常灑掃整理,牆壁要保持乾乾淨淨;大小書桌要清淨無垢,桌子上的文房四寶要擺放整齊。

磨墨的時候要專心一意,不可把墨磨偏,磨偏了就是你心不在焉;寫字時態度不夠慎重,信筆塗鴉,就表示你的心性已經有了瑕疵。

書籍整理排列要有原則,放在一定的地方,不要隨意更動;看過的書要放回原處,以方便日後再度取閱。

雖然碰到緊急的事,也要把書籍整理好以後再離開;書卷有缺頁或破損,要馬上把它修補好,不然時間一久就會忘掉,修補也就困難多了。

不是博通事理的人所寫的書,要摒棄它,不可閱讀;因為這一類的書說理不清,用理不當,會遮蔽你的耳目,障礙你的智慧,破壞你善良的本性與志節,讓你分不清是非曲直。

但是,只要你不自以為是,自己傷害自己,不要自己放棄自己,那麼聖賢的境界是可以一步一步循序到達的。

ad65b908b577be589d9ddce06508ff5e

【參考故事】斑鳩與貓頭鷹的對話

有一隻小斑鳩正在樹叢中閒逛著,突然看到貓頭鷹大哥匆匆的從眼前飛過,他覺得很奇怪,這個時候貓頭鷹大哥為什麼會出來活動呢?於是趕上前去問道:「貓頭鷹大哥,你走得這樣匆忙,要到那裡去呀?」貓頭鷹一看原來是小斑鳩,就停下來對小斑鳩說:「我要搬家啦!搬到東邊去。」「為什麼?」「因為大家都討厭我的叫聲,所以只好搬到東邊去啦。」「如果你能夠改變你的叫聲,搬家也許是不錯的辦法,如果你沒有辦法改變你的叫聲,那麼你就是搬到了東邊,他們還是會討厭你的叫聲,不是嗎?」。

這個故事改編自東漢‧劉向所編的《說苑‧談叢》。主要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能改變不好的行為,無論到那裡都不會受到歡迎的。而不好的行為,都是從小日積月累,一天一天養成的。

弟子規這個單元告訴我們如何養成正確的讀書,寫字的方法,讀書、寫字是學習聖賢道理的開始,也是立身的根本。雖然現在是電子時代,讀書,寫字的工具有了改變,但是整齊、清潔、專注、有序、慎思、明辨、有益身心還是不變的原則。有了好的開始,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謹記弟子規中教給我們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開始,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發揮博愛的精神,勤於追求學問,則聖賢之路不遠矣!

ad65b908b577be589d9ddce06508ff5e

(三十一)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注釋】

 

(1)法:方法。

(2)三到:指心到、眼到、手到,三者都要具備。

(3)信:確實、真的。

(4)皆要:都重要。皆,都、全。要,重要、需要。

(5)方:正在。

(6)此:這。

(7)慕彼:想另一個。慕,想念。彼,那。

(8)未終:還沒完成。未,沒有。終,結束、完畢。

(9)起:開始。

(10)寬:寬鬆。

(11)限:限定。

(12)工夫:指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13)滯塞:不通。

(14)隨:隨即、立即。

(15)札記:筆記,讀書時記錄的重點或心得。

(16)就人問:找人問,向人請教。就,靠近。

(17)求:找尋、設法得到。

(18)確義:真正的意義。

 

【白話解說】

 

讀書的方法中,有三點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真的都很重要。

正在讀這本書,不要又想著另一本書;這本書還沒讀完,不要又開始讀另一本。

讀書計畫可以定得寬鬆一點,但讀書時要加緊用功;下的工夫夠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

心裡有疑問,就立刻做筆記;找人請教,尋求正確的意思。

 

【參考故事】

范公畫粥  刻苦勤學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他在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貧苦無依,再嫁給山東長山的朱氏。仲淹年少時上長白山僧舍讀書,每天只煮兩升小米粥,過夜凝固後,用刀畫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再切幾根韭菜,加些醋和鹽拌著吃,就這樣過了三年。

他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傷的告別母親,去了河南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早晚苦讀,五年不曾上床睡覺。冬天疲倦極了,他就用冷水洗臉。往往連稀飯也不夠,他就下午才吃飯。別人不能忍受這種生活,但仲淹不以為苦。

有一次,宋真宗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往觀看。仲淹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讀書。同學怪他錯過見皇帝的機會,他說:「日後再見,也未必(不一定)晚!」南京長官的兒子看他整年吃粥,就送些美食給他。可是他一口也沒吃,人家怪他,他才拱手答謝:「我已經習慣喝粥的生活,如果享受了美食,以後恐怕吃不了苦啊!」二十七歲時,他終於考中進士,把母親接回奉養,改回范姓。後來參加御(ㄩˋ,帝王的)試時,他第一次看到快五十歲的真宗皇帝。

仲淹苦讀後,對六經的要旨融會貫通,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前就先憂慮,天下人都安樂後自己才能享樂。)他駐守邊疆時,西夏人都不敢來犯,互相告誡:「別想再進攻延州了,現在的小范(仲淹)老子肚子裡自有幾萬軍隊,不比大范(雍)老子好欺負啊!」(取材《宋名臣言行錄》和《宋史》)

(三十)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注釋】

(1)力行:親自實踐、勉力去做。

(2)但:只有、唯有。

(3)學文: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4)長:年齡稍大。

(5)浮華:不切實際。

(6)任:聽憑。

(7)己見:自己的意思。

(8)昧:糊塗而不明理。

(9)理:事物的規律、意旨。

(10)真:純正的、不虛假的。

 

【白話解說】

凡事沒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不懂得應用,那就太不切實際了,將來長大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但是如果只會自己盲目的去做,卻不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和經驗,這樣就會太固執而自以為是,反而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了。

 

【參考故事】紙上談兵

西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把韓國與其北方領土上黨郡隔開。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便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準備要回上黨。趙王聽到消息,便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上黨卻早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當時王齕還想繼續向長平進攻,於是三番兩次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正面交戰,反而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兩軍僵持不下,王齕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秦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讓趙國換掉廉頗。」過了幾天,趙王聽到左右議論紛紛說:「秦國最怕讓年輕的趙括帶兵,廉頗已經年老不中用啦!」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放在眼裏。

 

趙王聽信了流言,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趙王聽了很高興,就命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但是趙王還是執意派趙括為主將。

 

後來趙括聲勢浩大的領著四十萬大車,並把廉頗原先的規定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如果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可!」秦國得知趙括取代廉頗的消息,知道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將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陷阱,還下令拼命追趕,結果中了秦軍的埋伏,四十萬大軍被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等待救兵。不料,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最後,趙括的軍隊,因為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後,兵士們叫苦連天,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卻被秦軍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二十九)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注釋】

(1)類:性情。

(2)齊:相同。

(3)眾:很多。

(4)仁者:德行寬厚。

(5)希:同「稀」,很少。

(6)果:真正的。

(7)諱:把事情隱蔽而不敢宣布。

(8)色:面容。

(9)媚:諂媚,用甜言蜜語討好。

(10)親:接近。

(11)仁:指德性寬厚高尚的人。

(12)無限好:好處非常多。

(13)德:品德。

(14)日進:一天天進步。

(15)過:過錯。

(16)日少:一天天減少。

(17)無限害:有許多壞處。

(18)小人:品德惡劣的人。

(19)進:向前。

(20)壞:敗壞。

 

【白話解說】

同樣都是人類,但是性情都不相同,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真正德性寬厚高尚的人,是非常稀少的。

如果是真正德性寬厚高的人,大家都會敬畏他;因為他不會說奉承、諂媚的話去討好別人。

能夠接進德行寬厚的人,好處非常多,我們的品德也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會一天天減少。

如果不去接近那些德行寬厚的人,並且和他們學習,那就會有許多壞處。因為,沒有好的模範學習,那些品德惡劣的小人,便會趁機接近,無形中使我們受到影響,我們將逐漸敗壞;到最後,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

 

【參考故事】

齊景公採納諫言  施行仁政

春秋時代,有一年連下三天大雪而不停。齊景公披著狐毛皮衣,坐在廳堂臺上。大臣晏嬰進來拜見,站了一段時間。景公說﹕「真奇怪!下大雪的日子,天氣卻不冷。」晏嬰回答﹕「天氣不冷嗎?我聽說古代賢君吃飽會知道人民的飢餓,穿暖了會知道人民的寒冷,安樂時會知道人民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啊!」景公說:「說的好!我聽從你的建議。」下令分發皮衣和穀物給飢寒交迫的人民。(出自《晏子春秋》)

文種救君  兔死狗烹

文種和范蠡(ㄌㄧˊ),春秋時代楚國人,後為越國良臣。越王不聽范蠡勸阻,攻打吳國戰敗時,文種冒險前往請求吳王,赦(ㄕㄜˋ)免越王句(ㄍㄡ)踐之罪,吳王夫差(ㄔㄞ)因而退兵。之後,文種和范蠡輔佐越王,勵精圖治,越國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後,范蠡功成身退,改名換姓,到齊國經商。范蠡從齊國寄信給文種說:「飛鳥打完時,上好的弓箭就被收藏起來;兔子打死了,獵狗就被煮來吃。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為什麼還不走?」文種看了信,假托生病,不再上朝。但有人誣陷文種將叛亂,越王就賜(ㄙˋ)劍給文種,讓他自殺了。(出自《史記》)

(二十八)

待僕婢,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注釋】

﹙1﹚待:對待。

﹙2﹚僕:指供使喚的工役或車夫。

﹙3﹚婢:指供使喚的丫頭。

﹙4﹚貴:最重要的。

﹙5﹚端:正直。

﹙6﹚慈:仁慈。

﹙7﹚寬:仁厚,器度大。

﹙8﹚勢:權力

﹙9﹚服:順從。此處作「使人順從」解。

﹙10﹚不然:不以為然,不服氣。

﹙11﹚理:凡合於道、義、性的事就是理。

﹙12﹚方:才。

﹙13﹚言:議論。

 

【白話解說】

對待家中役使的男僕、女婢,最要緊的就是要自身言行端正無私;自身的言行態度雖然正直無私,但是亦要仁慈寬厚,不可嚴苛。

為人處事不能夠用權勢來使人順從,否則他心裡一定很不服氣,為日後埋下禍患;如果我們用道理來說﹙音睡﹚服人家,讓他心甘情願的順從你的意圖去做,這樣就不會引起任何的議論與不平之鳴了。

 

【參考故事】絕纓盡歡的楚莊王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能稱霸諸侯與他仁慈寬厚的態度,贏得臣子的忠心,為他打下強盛的基礎有關。

話說歷史上的某一天,楚莊王在宮中大宴群臣,一直喝到日落之後還沒結束。這時突然燈燭全熄,殿上一片漆黑,這個時候有人拉了一下莊王寵妃的衣服,莊王的寵妃也順手將對方帽子上的帽帶扯了下來,並且告訴了莊王,要莊王趕快把火燭點上,查看誰的帽帶不見了。莊王一聽,就說:「酒是我賞給他們喝的,却讓他們醉而失禮,是我的不對。如今又為了彰顯妳的清白,而羞辱我的將士,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叫人傳令下去:「今天你們與我喝酒,沒有把帽帶拿下來的,就表示喝得不痛快。」當時參加宴會的群臣有一百多人,個個都把帽帶取下,喝得盡興而歸。

大約過了兩年,楚國跟晉國發生了霸主之爭,戰事非常劇烈,每次交戰,在楚莊王的陣前總有一位大臣奮不顧身的衝鋒陷陣,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於是莊王就召見他問說:「我何德何能,讓你這樣出生入死的為我犧牲,而且我也沒有對你特別照顧呀!是什麼原因呢?」那位大臣答說:「我就是那位在夜宴中被摘下帽帶子的人,論罪當死,但是大﹙音代﹚王卻隱忍下來,保全了我的顏面與生命,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時時刻刻抱著為陛下肝腦塗地,灑血陣前的決心,以報答大王的恩德。」,莊王深受感動,因而信心大增,終於擊敗晉軍,取得勝利,奠定了楚國強盛的基礎。《說苑‧復恩》

這個故事就是「待僕婢,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最好的例子。大臣亦是僕,據《禮‧禮運篇》的解釋:「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所以臣是公家的僕,國家的僕,那麼現代的公務人員自稱「公僕」不也蠻有道理的嗎?

(二十七)

2395-1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78675

 

【注釋】

(1)凡:概括詞,指所有的。

(2)取與:取得和給與。

(3)貴:重要。

(4)分曉:清楚明白。

(5)宜:應該。

(6)將:將要。

(7)加人:對待別人。加,施加、置放。

(8)欲:想要。

(9)即:就。

(10)速已:趕快停止。速,快速。已,停止。

(11)恩:恩惠。

(12)報:回報、報答。

(13)怨:怨恨。

 

【白話解說】

凡是向人拿取和給人物品,最重要的是要算清楚;給別人應該要多,自己拿取的應該要少。

將要這樣對待別人時,先問自己喜不喜歡;連自己也不想要,就要趕快停止對別人這麼做。

受了別人的恩惠,要記得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別放在心上;報復別人的冤仇要短少,報答別人的恩惠要深長。

 

【參考故事】「兩瓢家」給多取少  善有善報

這是發生在中國的真實故事,從前有個叫天惠村的小山村,住了一個樂於助人的楊員外。

楊員外對前來化緣的和尚、道士,總會盛大碗的飯菜給他們。鄰居向他借糧食,他看鄉親生活貧苦,也不要他們還。鄰居一定要還,楊員外就把葫蘆切成一大一小的兩半。鄰居借糧楊員外就用大瓢來量,還的時候就用小瓢來量,只收回一點就好。所以大家都稱他「兩瓢家」。

楊員外八十歲時,到田裡去看成熟的麥子。突然電閃雷鳴,他跑不動了,就想,死在田裡吧!這時田裡響起一個巨大的聲音:「雷公、電母、水龍聽著,兩瓢家(楊員外)正在他家的麥地裡,你們不許落一滴水在他家的麥子上!」

過了很久,雷雨才停了,楊員外爬起來一看,他躺的麥田一滴雨也沒有,但別家的麥子全倒在泥水裡了。他回家告訴兒女,帶著兒女跪下合十,感謝上天的恩賜。(取材《福寶寶童話集》)

(二十六)

2395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2395
【注釋】

(1)短:缺點。

(2)切:一定。

(3)莫:不要。

(4)揭:公開表露出來。

(5)私:秘密。

(6)道:說。

(7)善:美好的事。

(8)思勉:想要做得更好。

(9)揚:宣傳。

(10)惡:過錯。

(11)疾之甚:因討厭對方而過度宣傳對方過錯。疾,憎恨。甚,過分、過度。

(12)禍且作:為自己招來災難。

(13)善相勸:互相勸勉做好。

(14)德:品行、修養。

(15)規:勸告。

(16)虧:損失。

2395

【白話解說】

別人的缺點和過錯,不要宣揚出去;知道了別人的秘密,我們也不要追問或到處張揚。

懂得欣賞並宣揚別人的優點,這是一種好的行為;被稱讚的人知道了,會受大很大的鼓勵,並且更加努力向上。

到處說別人的過錯,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對方若知道你這樣過度的批評他,反而會為自己招來災難。

朋友之間應該要互相勉勵一起做好事,這樣彼此的品德修養才會愈來愈提昇。如果發現朋友犯了錯,你卻不指正他,而讓他一錯再錯,這樣對彼此的品行都會造成損失。

2395

【參考故事】取人之長  忘人之短

齊桓公在位時,為了完成霸業而四處廣求人才,當他瞭解了寧戚這個人的才能和人品之後,非常欣賞他,準備任命他擔任重要職務。左右群臣知道後,爭相向齊桓公進言說:「寧戚原是衛國人,請大王派人去衛國打聽一下,如果他真的才德兼備,那時再重用他也不遲。」

齊桓公回答說:「我覺得這樣做不對!我想每個人都曾犯過一些小錯小誤,但一般人都只記得別人犯過的小錯誤,而忘記人家的大才美德。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君王覺得找不到人才的原因。」於是決定立刻舉行冊封儀式,授予寧戚卿相的重要職務。後來證實寧戚果然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也由於寧戚的幫忙,齊桓公才能完成其霸業。

由此可看出齊桓公的大見識和大氣度,他之所以能在春秋戰國時代成就霸業,除了能知人善用、善於求才之外,也是因為他能取人之長而忘人之短的緣故。

 

 

 

(二十五)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注釋】

(1)自私:只管自己的利益,不為別人著想。

(2)輕訾:隨意批評別人。輕,隨便、輕易。訾,批評、毀謗。

(3)諂:用言語巴結、討好別人。

(4)富:富有。

(5)驕:驕傲自大。

(6)貧:貧窮。

(7)故:以前的、舊的。

(8)不閒:沒空。閒,空閒。

(9)攪:打擾。

(10)不安:不高興、不舒服。

 

【白話解說】

自己有能力,不要只顧自己,不肯幫人;別人有才能,不可嫉妒,說人家的壞話。

不要討好有錢人,也不要用驕傲的態度對待窮人;不要討厭舊東西或親人老友,不要只喜歡新東西或新朋友。

別人沒空時,不要拿小事去打擾他;別人心情不佳時,不要話太多而打擾他。

 

【參考故事】宋弘富不易妻

宋弘,陜西長安人,漢光武帝時在朝為官,他將所得俸祿分給同族親戚,自己家裡沒什麼財產,以品行清高而著名。

光武帝和姊姊湖陽公主討論朝中大臣,公主說:「宋弘的心胸寬大、道德高尚,群臣中沒人能比得上啊!」光武帝想讓公主下嫁宋弘,後來就召見了宋弘,對他說:「俗語說,身分尊貴了就換朋友,富有了就換妻子,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說:「我只聽說貧賤時的知心朋友不可忘記,共患難的妻子不可離棄。」光武帝只能告訴公主說:「這場婚事辦不成了!」(取材《後漢書》)

 

注:富不易妻,有錢了也不會更換妻子。易,改變。

(二十四)

第二十四單元

ㄈㄢˊ ㄕˋ ㄖㄣˊ ,ㄐㄧㄝ ㄒㄩ ㄞˋ ;

凡是人,皆須愛;

ㄊㄧㄢ ㄊㄨㄥˊ ㄈㄨˋ ,ㄉㄧˋ ㄊㄨㄥˊ ㄗㄞˋ 。

天同覆,地同載。

ㄒㄧㄥˋ ㄍㄠ ㄓㄜˇ ,ㄇㄧㄥˊ ㄗˋ ㄍㄠ ;

行高者,名自高;

ㄖㄣˊ ㄙㄨㄛˇ ㄓㄨㄥˋ ,ㄈㄟ ㄇㄠˋ ㄍㄠ 。

人所重,非貌高。

ㄘㄞˊ ㄉㄚˋ ㄓㄜˇ ,ㄨㄤˋ ㄗˋ ㄉㄚˋ ;

才大者,望自大;

ㄖㄣˊ ㄙㄨㄛˇ ㄈㄨˊ ,ㄈㄟ ㄧㄢˊ ㄉㄚˋ 。

人所服,非言大。

 

【注釋】

 

(1)覆:遮蓋。

(2)載:承受。

(3)行高:品德高尚。行,德行。

(4)名:名聲。

(5)重:敬重。

(6)貌高:外表比別人好。貌,外表。

(7)才大者:才華很好的人。

(8)望:名氣。

(9)服:佩服。

(10)言大:說大話。

 

【白話解說】

 

人與人之間,都應該要相親相愛,就好像天無私的覆蓋著一切,大地承載培育萬物一般。

品行高尚的人,自然名聲會傳播得很遠,人們敬重他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品行好,而不是因為他外表好看或衣服華麗。

才華很好的人,名氣一定會很大,人們佩服他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能力好,而不用靠著說大話、吹噓自己,來得到大家的讚賞。

 

【參考故事】

 

人不可貌相

 

春秋時代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一個名叫子羽。子羽長得其貌不揚,當他第一次來拜見孔子的時候,孔子對他的印象不太好。孔子看他長相愚鈍,言行笨拙,心想這個學生大概沒有甚麼出息。當時孔子有另外一個學生,名叫宰我。宰我長得相貌堂堂,彬彬有禮,又能言善道。孔子第一次和宰我交談的時候,就很欣賞這個學生,認為宰我以後一定能夠有作為,是個難得的人才。

然而,結果卻和孔子料想的不一樣。子羽對求學問很有興趣,並且喜歡思考,他奮發努力,孜孜不倦,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有許多年輕人來向他求教,拜他為師。而宰我卻十分懶惰,也不好學,孔子雖然努力地教導,他的成績依舊毫無進步,孔子三番兩次地勸導,宰我也無動於衷,孔子氣得把他比喻做腐朽無用處的木頭,所謂「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言談,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判斷,因而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說: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因為這件事,所以才衍生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話來。

 

注:宰予,字子我,又稱宰我,「孔門十哲」之一。宰予曾在白天睡覺被孔子責備,希望能督促他努力用功,因為懶惰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如同朽木、糞牆一樣,責備也沒用了。(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於予與何誅?」寢,睡覺。污,粉刷。予,宰予。誅,責備。)

 

(二十三)

第二十三單元

ㄨˊㄒ︱ㄣ ㄈㄟ,ㄇ︱ㄥˊㄨㄟˊㄘㄨㄛˋ;

無心非,名為錯;

︱ㄡˇㄒ︱ㄣ ㄈㄟ,ㄇ︱ㄥˊㄨㄟˊㄜˋ;

有心非,名為惡;

ㄍㄨㄛˋㄋㄥˊㄍㄞˇ,ㄍㄨㄟ ㄩˊㄨˊ;

過能改,歸於無;

ㄊㄤˇ︱ㄢˇㄕˋ,ㄗㄥ ︱ˋㄍㄨ。

倘掩飾,增一辜。

 

【注釋】

 

(1)無心:不是故意的。

(2)非:過失。

(3)名:稱。

(4)有心:故意的。

(5)惡:罪惡。

(6)過:過錯。

(7)歸:返回。

(8)無:沒有。

(9)倘:如果。

(10)掩飾:隱藏。

(11)增:增加。

(12)辜:罪過。

 

【白話解說】

 

無心之過稱為「錯」,明知故犯稱為「惡」;知錯能改,過錯就消失了,如果還說謊隱瞞過錯,一錯再錯,就是罪加一等了。

 

【參考故事】

 

悔過好病  蝗災遠離

 

清末民初,有位王善人在東北辦義學(私人募款,免收學費的學校)。他的道德高超,山東人張雁僑跟他學會看性講病。

張雁僑回鄉後幫鄉人講病,效果奇佳,請求講病的人絡繹不絕(連續不斷)。他告訴鄉人:「一個人存著什麼心,就會變成什麼性。性情好就出貴致富,性情壞就煩惱生病。」張雁僑讓病人大聲說出自己的過錯,真的悔過了,病馬上就好。病好了回家先認錯,以後就要做好孝悌慈等倫常道德,上天不會怪罪悔過之人。

有一天,有人請張雁僑去他們村莊講蝗蟲。他說有人生病他會講,鬧蝗蟲他可不會講啊!大家都不相信,再三懇求,他只好去了。他到了村莊,看到遍地蝗蟲,急中生智,對蝗蟲說:「你們奉天命而來,因為這裡的人不忠不孝,違背倫理道德,所以上天降災來懲罰他們。我也是奉天命來講道,勸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盡倫常道。他們都決定要學做好人,你們別傷害他們的青苗了!」他問眾人:「蝗蟲走後,你們能盡孝嗎?」眾人齊聲回答:「能。」沒想到蝗蟲竟然真的飛走了,張雁僑也因此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