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第二十三單元

ㄨˊㄒ︱ㄣ ㄈㄟ,ㄇ︱ㄥˊㄨㄟˊㄘㄨㄛˋ;

無心非,名為錯;

︱ㄡˇㄒ︱ㄣ ㄈㄟ,ㄇ︱ㄥˊㄨㄟˊㄜˋ;

有心非,名為惡;

ㄍㄨㄛˋㄋㄥˊㄍㄞˇ,ㄍㄨㄟ ㄩˊㄨˊ;

過能改,歸於無;

ㄊㄤˇ︱ㄢˇㄕˋ,ㄗㄥ ︱ˋㄍㄨ。

倘掩飾,增一辜。

 

【注釋】

 

(1)無心:不是故意的。

(2)非:過失。

(3)名:稱。

(4)有心:故意的。

(5)惡:罪惡。

(6)過:過錯。

(7)歸:返回。

(8)無:沒有。

(9)倘:如果。

(10)掩飾:隱藏。

(11)增:增加。

(12)辜:罪過。

 

【白話解說】

 

無心之過稱為「錯」,明知故犯稱為「惡」;知錯能改,過錯就消失了,如果還說謊隱瞞過錯,一錯再錯,就是罪加一等了。

 

【參考故事】

 

悔過好病  蝗災遠離

 

清末民初,有位王善人在東北辦義學(私人募款,免收學費的學校)。他的道德高超,山東人張雁僑跟他學會看性講病。

張雁僑回鄉後幫鄉人講病,效果奇佳,請求講病的人絡繹不絕(連續不斷)。他告訴鄉人:「一個人存著什麼心,就會變成什麼性。性情好就出貴致富,性情壞就煩惱生病。」張雁僑讓病人大聲說出自己的過錯,真的悔過了,病馬上就好。病好了回家先認錯,以後就要做好孝悌慈等倫常道德,上天不會怪罪悔過之人。

有一天,有人請張雁僑去他們村莊講蝗蟲。他說有人生病他會講,鬧蝗蟲他可不會講啊!大家都不相信,再三懇求,他只好去了。他到了村莊,看到遍地蝗蟲,急中生智,對蝗蟲說:「你們奉天命而來,因為這裡的人不忠不孝,違背倫理道德,所以上天降災來懲罰他們。我也是奉天命來講道,勸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盡倫常道。他們都決定要學做好人,你們別傷害他們的青苗了!」他問眾人:「蝗蟲走後,你們能盡孝嗎?」眾人齊聲回答:「能。」沒想到蝗蟲竟然真的飛走了,張雁僑也因此成名。

(二十二)

58e58PICuFz_1024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58e58PICuFz_1024

【注釋】

 

(1)聞過怒: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就很生氣。聞,聽到。過,錯誤。怒,生氣。

(2)譽:稱讚。

(3)損友:對自己有害的朋友。

(4)益友: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

(5)卻:退卻。

(6)恐:不安。

(7)欣:高興。

(8)直諒士:正直誠實的人。直,正直。諒,誠實守信。士,對人的美稱。

(9)漸:慢慢。

(10)相親:彼此親近。

58e58PICuFz_1024

【白話解說】

如果一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就很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非常高興;這樣一來,會說話討好你的壞朋友就會接近你,而願意好意指正你的好朋友會退卻不前,離開你。

若是聽到別人讚美自己時,心裡會覺得不安,聽到別人說到自己的缺點時,卻又能樂於接受;這樣,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會慢慢的親近你,和你成為好朋友。

58e58PICuFz_1024

【參考故事】門庭若市

在戰國時代,齊國有一位名叫鄒忌的大夫,覺得自己的容貌非常俊秀。有一天當他洗完臉,穿戴整齊之後,就問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兩個人相比,哪一個人比較好看?」他的妻子笑著說:「當然是你好看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鄒忌聽了雖然心裡覺得飄飄然,但還是有點不相信,於是他又跑去問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人比較好看?」他的妾毫不遲疑地就說:「徐公和你比,可差多了。」後來,有位朋友有事來鄒忌家拜訪。鄒忌又問他:「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個人比較好看呢?」那位朋友一聽,馬上回答說:「徐公怎麼也比不上你。」

過了一天,城北的徐公來找鄒忌。鄒忌趁著這次的機會將徐公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後,他覺得自己怎麼樣也不如徐公長得俊秀,可是令他納悶的是,為什麼妻子、妾和朋友都說他長得比徐公好看呢?當天夜裡,鄒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這個問題,終於想明白了。

隔天一早,鄒忌進宮拜見齊威王。他先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向齊威王說了一遍,然後接著說:「我的容貌其實比不上城北的徐公,而我的妻子卻說我比徐公好看,這是因為她愛我;我的愛妾也說我比較好看,這是因為她怕我;而朋友說我比較好看,則是因為他有求於我。他們都不說真心話,結果倒把我蒙蔽起來了。從這一點,讓我想到大王您宮中的美人和侍從,沒有一個不愛您的;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不怕您的;齊國的平民百姓甚至是鄰近國家,沒有一個不是有求於您的。如果他們不對您說真心話,那麼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是非常嚴重的。」齊威王聽了立刻向全國上下發出旨令:「無論任何人,如果能舉出我的過失,或上奏章來規勸我的,我都有厚賞。」

這道命令一公布,大臣、官吏爭著到王宮裡向齊威王提出意見,宮廷門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從此,齊國的國勢就比以前更加的強盛了。

(二十一)

第二十一單元

ㄨㄟˊ ㄉㄜˊ ㄒㄩㄝˊ,ㄨㄟˊ ㄘㄞˊ ︱ˋ,

惟德學,惟才藝,

ㄅㄨˋ ㄖㄨˊ ㄖㄣˊ,ㄉㄤ ㄗˋ ㄌˋ。

不如人,當自勵。

ㄖㄨㄛˋ︱ ㄈㄨˊ,ㄖㄨㄛˋ ︱ㄣˇ ㄕˊ,

若衣服,若飲食,

ㄅㄨˋ ㄖㄨˊ ㄖㄣˊ,ㄨˋ ㄕㄥ ㄑ︱。

不如人,勿生戚。

【注釋】

(1)惟:只有。
(2)德學:品德、學問。
(3)才藝:才能、技術。
(4)不如人:不如別人。
(5)當:應該。
(6)自勵:自我勉勵。
(7)若:如果。
(8)飲食:可吃、可喝的食物。
(9)如:比較。
(10)勿:不要。
(11)生:感到。
(12)戚:憂傷。

【白話解說】

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在物質方面和別人比較誰富裕,他們只有在品德、學問或才能、技術上,不如別人的地方,才會勉勵自己向上。

如果在穿的衣服或吃的食物上面,沒有比別人好,不要感到憂傷。

【參考故事】

呂蒙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

 

三國時代,吳國大將呂蒙,年少時沒讀什麼書。國君孫權勉勵呂蒙:「如今你執掌大權,應該多充實學問,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呂蒙說:「軍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說:「我掌權以後,明瞭了三史、諸家兵書,自認為大有幫助。你的天資聰敏,學必有所得,為什麼不讀呢?孔子說:『整天不吃不睡的思考也沒用,不如努力學習啊!』漢光武帝在兵馬忙亂中,仍手不釋卷(注1)。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為什麼只有你不肯勤勉自學呢?」

呂蒙開始發憤讀書,甚至看過的書比讀書人還多。吳將魯肅本來也輕視他,與他談論事情後,拍著他的背說:「我以為你只會帶兵打仗,如今你學識淵博,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見識淺薄的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注2)」(取材《三國誌》裴松之注)

 

注1:手中拿著書卷不放,比喻勤奮好學。釋,放開。

注2:讀書人三日不見,就要讓人重新看待了。刮目,刮除眼前舊有的認識。

(二十)

第二十單元

ㄐ︱ㄢˋ ㄖㄣˊ ㄕㄢˋ,ㄐ︱ˊ ㄙ ㄑ︱ˊ;

見人善,即思齊;

ㄗㄨㄥˋ ㄑㄩˋㄩㄢˇ,︱ˇ ㄐ︱ㄢˋ ㄐ︱。

縱去遠,以漸躋。

ㄐ︱ㄢˋㄖㄣˊㄜˋ,ㄐ︱ˊㄋㄟˋㄒ︱ㄥˇ;

見人惡,即內省;

︱ㄡˇ ㄗㄜˊ ㄍㄞˇ,ㄨˊ ㄐ︱ㄚ ㄐ︱ㄥˇ。

有則改,無加警。

【注釋】

﹙1﹚善:好。好人或好事曰善,此處作優點長處解。
﹙2﹚思:希望。
﹙3﹚齊:一樣。
﹙4﹚縱:即使。
﹙5﹚去:相差。
﹙6﹚以:使、令。
﹙7﹚躋:趕上,與領先者平齊。
﹙8﹚惡:壞。善的相反,泛指不善不良的事或人,此處作過失解。
﹙9﹚省:此處讀作「醒」,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10﹚改:改善。
﹙11﹚加:加倍。
﹙12﹚警:警惕。

【白話解說】

看到別人的優點或長處,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一樣;即使與人家的程度相差一大截,也要抱著全力以赴的決心,慢慢地趕上。

看到別人的缺點或過失,要趕緊自我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如果有,就要立刻改善。如果沒有,那麼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轍。

【參考故事】

周處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聽說過,雖然他憑著本事跟勇氣,把水中的蛟龍以及山上吃人的老虎除掉了,但是當他看到他平安的回到鄉里,地方上的父老,又陷入不安的氣氛之中時,他明白了,還有一害未除,那就是他自己。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壞行為改掉,鄉民才能安居樂業。但是一想到自己年歲已大,又沒有好好讀過書,要改過自新,從頭做起,行嗎?所以也就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偶然聽到鄉民談起吳郡﹙今江蘇蘇州﹚地方有一對兄弟,陸機、陸雲很有才學,對很多事情都有獨特的見解,也很樂於助人。於是周處就決定到吳郡去找陸機、陸雲兄弟,幫他拿拿主意。到了陸家,大哥陸機外出不在,只有二弟陸雲在家。於是周處就把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憂慮全盤托出,希望指點指點他。陸雲聽了之後,就告訴周處說:「古人最重視朝聞夕死這句話。」「不知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早上聽到了聖賢的大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覺得虛度此生。何況你的前途還有希望,所以不要輕易的放棄。人只怕沒有志氣與目標,而不必擔心美名不會傳揚出去。」周處聽了之後振奮不已,從此改過自新,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有作為的人。

所以「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是很有道理的。

(十九)

第十九單元

ㄐ︱ㄢˋ ㄨㄟˋ ㄓㄣ,ㄨˋ ㄑ︱ㄥ ︱ㄢˊ;

見未真,勿輕言;

ㄓ ㄨㄟˋ ㄉ︱ˊ,ㄨˋ ㄑ︱ㄥ ㄔㄨㄢˊ。

知未的,勿輕傳。

ㄕˋ ㄈㄟ ︱ˊ,ㄨˋ ㄑ︱ㄥ ㄋㄨㄛˋ;

事非宜,勿輕諾;

ㄍㄡˇ ㄑ︱ㄥ ㄋㄨㄛˋ,ㄐ︱ㄣˋ ㄊㄨㄟˋ ㄘㄨㄛˋ。

茍輕諾,進退錯。

ㄈㄢˊ ㄉㄠˋ ㄗˋ,ㄓㄨㄥˋ ㄑ︱ㄝˇ ㄕㄨ;

凡道字,重且舒;

ㄨˋ ㄐ︱ˊ ㄐㄩˋ,ㄨˋ ㄇㄛˊ ㄏㄨˊ。

勿急遽,勿模糊。
ㄅ︱ˇ ㄕㄨㄛ ㄔㄤˊ,ㄘˇ ㄕㄨㄛ ㄉㄨㄢˇ;

彼說長,此說短;

ㄅㄨˋ ㄍㄨㄢ ㄐ︱ˇ,ㄇㄛˋ ㄒ︱ㄢˊ ㄍㄨㄢˇ。

不關己,莫閒管。

【注釋】

(1)未:沒有。
(2)輕:輕易、隨便。
(3)的:的確、真實。
(4)非宜:不適當。非,不。宜,適宜。
(5)諾:答應。
(6)茍:如果。
(7)凡:概括詞,指所有的、一切的。
(8)道字:說話。道,說。
(9)重:慎重、穩重。
(10)舒:緩慢、從容。
(11)急遽:急速。遽,急忙。
(12)模糊:不清楚。
(13)彼說長,此說短:指說人是非。彼,那個。此,這個。長,長處、優點。短,短處、缺點。
(14)莫:不要。
(15)閒管:管閒事。

【白話解說】

還沒看清真相之前,不可隨意亂講;還沒瞭解清楚之前,不可隨便傳播。

不該做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隨便答應,做或不做都是錯。

凡是說話,要慎重考慮且態度從容;不可太急太快,不可模糊不清。

聽到別人說長道短;跟自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閒事。

【參考故事】

惡語傷人  五百世為狗

 

迦葉佛住世時,有個少年比丘(和尚)聲音清雅,擅長贊唄(歌詠贊佛的偈頌。唄,ㄅㄞˋ),大家都很喜歡聽。有個聲音沙啞的老比丘,少年比丘羞辱他的聲音有如狗叫,而不知道老比丘已經是個證悟羅漢果位的聖者。

老比丘問少年比丘:「你認得我嗎?」

「我早認識你了,你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少年比丘回答。

「如今我已證得阿羅漢果,佛門行儀,全都具足了。」老比丘說。

少年比丘聽後才感到驚恐自責。由於他口出惡言,五百世中常出生為狗。直到遇見舍利弗(ㄈㄨˊ),才得解脫。

那時有一群商人,前往他國做生意,他們養了一隻狗。半路休息時,狗偷吃了商人帶的肉。商人們發現後,氣恨得爭打這隻狗,狗兒被打斷腿,丟棄在荒野。舍利弗用天目看到這隻飢餓垂死的狗,來到狗的身邊,給牠食物,並為牠解說微妙佛法,狗死後投生到舍衛國的婆羅門(印度貴族)家裡。

一日,舍利弗獨自托缽乞食,婆羅門看見了問他:「尊者一人獨行,沒有沙彌(出家受十戒,還沒受比丘戒的男子)隨行嗎?」

舍利弗說:「我沒有沙彌,聽說你有個兒子,可以出家當沙彌嗎?」

婆羅門說:「我有一個兒子,叫做均提,年紀還太小,難供使喚,再長大一點,就送你做沙彌。」

到孩子七歲時,舍利弗又來請求,婆羅門就把兒子交給舍利弗,讓他出家。舍利弗為他講解種種妙法,他很快就開悟,證得阿羅漢果。

均提沙彌證悟後,看到自己過去世的惡口因緣,又看到他前世是一隻餓狗,被舍利弗恩師所救,今世又教他證悟果位,脫離苦海。均提沙彌決定今生永做舍利弗的沙彌侍者,以報師恩。(取材《賢愚經》)

(十八)

第十八單元

ㄈㄢˊ ㄔㄨ ㄧㄢˊ,ㄒㄧㄣˋ ㄨㄟˊ ㄒㄧㄢ;

凡出言,信為先;

ㄓㄚˋ ㄩˇ ㄨㄤˋ,ㄒㄧ ㄎㄜˇ ㄧㄢ?

詐與妄,奚可焉?

ㄕㄨㄛ ㄏㄨㄚˋ ㄉㄨㄛ,ㄅㄨˋ ㄖㄨˊ ㄕㄠˇ;

說話多,不如少;

ㄨㄟˊ ㄑㄧˊ ㄕˋ,ㄨˋ ㄋㄧㄥˋ ㄑㄧㄠˇ。

惟其是,勿佞巧。

ㄎㄜˋ ㄅㄛˊ ㄏㄨㄚˋ,ㄏㄨㄟˋ ㄨ ㄘˊ;

刻薄話,穢污詞;

ㄕˋ ㄐㄧㄥˇ ㄑㄧˋ,ㄑㄧㄝˋ ㄐㄧㄝˋ ㄓ!

市井氣,切戒之!

【注釋】

(1)出言:說出的話。言,話語、所說的話。
(2)信:信用。
(3)詐:欺騙。
(4)妄:胡說、亂講。
(5)奚:為何、為什麼。表示疑問的語氣。
(6)焉:語氣詞,置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
(7)惟:希望、祈使。
(8)佞巧: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佞,巧言善辯、諂媚。巧,狡詐、虛偽。
(9)刻薄:取笑、奚落別人。刻,傷害、剝削。薄,不敦厚。
(10)穢:骯髒的、不乾淨的。
(11)市井氣:粗俗的口氣。
(12)戒:改正。

【白話解說】

凡是說過的話,都一定要堅守信用,說話欺騙別人或隨便胡說,這怎麼可以呢?

話說太多卻做不到,倒不如少說一些來得好。而且,說話要實實在在,不要油腔滑調或是講一些花言巧語去討好別人。

尖酸刻薄的話、不文雅的用詞及粗俗的語氣,都應該改正過來。

【參考故事】

季札掛劍

 

季札是周代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為要出使魯國而經過了徐國,於是就順道去拜訪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氣質涵養的君子,兩人言談之間,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間的一把佩劍給吸引住。

徐君心想季札的這把劍鑄造得不僅很有氣魄,而且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樣的君子,才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很喜歡這把佩劍,卻不好意思說出來,只是一直忍不住的朝著劍觀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內心暗暗的想,等到魯國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後,一定要再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後來,等到季札從魯國返回徐國的時候,才知道徐君已經過世了。季札難過的來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劍掛在樹上,並在心中默默地說著:「您雖然已經過世了,但是我內心那個承諾卻還在,今天將這把劍贈予您,也用這把劍向你道別。」季札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後轉身離去。

季札此舉令隨從非常的疑惑,忍不住問他:徐君都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掛在這裡,又有何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過世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我從魯國回來之後,一定要把劍送給他。做為一個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麼能夠因對方過世,就違背做人應有的誠信呢?

季札這種「信」的德行,受到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十七)

第十七單元

ㄐ︱ㄤ ㄖㄨˋ ㄇㄣˊ,ㄨㄣˋ ㄕㄨˊ ㄘㄨㄣˊ;

將入門,問孰存;

ㄐ︱ㄤ ㄕㄤˋ ㄊㄤˊ,ㄕㄥ ㄅ︱ˋ ︱ㄤˊ。

將上堂,聲必揚。

ㄖㄣˊ ㄨㄣˋ ㄕㄟˊ,ㄉㄨㄟˋ ︱ˇ ㄇ︱ㄥˊ;

人問誰,對以名;

ㄨˊ ㄩˇ ㄨㄛˇ,ㄅㄨˋ ㄈㄣ ㄇ︱ㄥˊ。

吾與我,不分明。

ㄩㄥˋ ㄖㄣˊ ㄨˋ,ㄒㄩ ㄇ︱ㄥˊ ㄑ︱ㄡˊ;

用人物,須明求;

ㄊㄤˇ ㄅㄨˊ ㄨㄣˋ,ㄐ︱ˊ ㄨㄟˊ ㄊㄡ。

倘不問,即為偷。

ㄐ︱ㄝˋ ㄖㄣˊ ㄨˋ,ㄐ︱ˊ ㄕˊ ㄏㄨㄢˊ;

借人物,及時還;

ㄖㄣˊ ㄐ︱ㄝˋ ㄨˋ,︱ㄡˇ ㄨˋ ㄑ︱ㄢ。

人借物,有勿慳。

【注釋】

(1)入門:進門。入,進。
(2)孰存:誰在裡面。孰,誰。存,存在。
(3)上堂:進入大廳。上,登上。堂,正房、大廳。
(4)揚:提高聲音。
(5)吾:我。
(6)分明:清楚、明白。
(7)用人物:借用別人的物品。用,使用。
(8)倘:如果。
(9)即:就是。
(10)及時:迅速而不耽擱時間。
(11)慳:吝嗇。

【白話解說】

將要進門時,先問明誰在裡面;將要登入大廳時,必須提高聲音向人打招呼。

別人問你是誰,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我」,別人不清楚。

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先明講,請求借用;如果沒徵求同意,擅自拿走就是偷。

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要趕緊歸還;別人向我借東西,如果我有就不要吝嗇。

【參考故事】

地府銘記偷雞罪

 

古時候江南一帶有個讀書人,心意正直。正好陰間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讓他暫時主辦。每隔幾天,他就進地府辦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案。

他看到每個人隨著自己造的善業、惡業,懲罰和福報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見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劍樹,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們爬得越快,竟無法挽救。

一天翻閱文簿時,看見妻子有一條罪狀,說是偷了鄰家一隻雞,連雞毛共重一斤十二兩,他就把這頁折起來做記號。

回到陽間,他質問妻子,妻子還抵賴騙他,他描述地府所見,再問妻子,妻才承認說,鄰居養的雞吃了她曬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這隻雞,怕鄰家婦人責罵,所以還藏著這隻雞沒敢說出來。他們把死雞拿出來一秤,斤兩一點不差,就是一斤十二兩,夫妻都感到驚奇訝異,於是把這隻雞換算成同等價錢,向鄰人賠償謝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檢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舊,但妻子那條罪狀已無蹤影。

(取材明代《見聞錄白話》)

(十六)

960x300古弟子規動畫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聽。

【注釋】

﹙1﹚緩:慢。
﹙2﹚揭:掀起來。
﹙3﹚簾:掛在門窗上遮蔽風雨、陽光的家飾,通常用竹、布、塑料等材料製成。
﹙4﹚勿:不要、不可。
﹙5﹚聲:聲音。
﹙6﹚寬:指距離大。
﹙7﹚轉彎:改變方向。
﹙8﹚觸:碰上。
﹙9﹚棱:同稜,此指牆角,本意是指物體的直角。
﹙10﹚執:拿。
﹙11﹚虛:空的。
﹙12﹚器:用具的總稱,如儀器、武器、器具、器皿等。
﹙13﹚如:好像、就像。
﹙14﹚盈:充滿。
﹙15﹚室:房屋的內部。
﹙16﹚事:指人的所作所為以及遭遇到的情況。
﹙17﹚忙:本意是事情很多,此處作急促解。
﹙18﹚錯:差誤。
﹙19﹚畏:害怕。
﹙20﹚難:不容易做的事。
﹙21﹚輕:瞧不起、輕視。
﹙22﹚略:疏忽。
﹙23﹚斗:相爭。
﹙24﹚鬧:爭吵惹事。
﹙25﹚場:空地或人多聚集的地方。
﹙26﹚邪:指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
﹙27﹚僻:偏邪的,或不常見的。
﹙28﹚聽:打聽或詢問。

 

【白話解說】

掀起門簾的時候要慢慢的,不要讓它發出聲音;轉彎的時候,距離要大一些,不要碰撞到有稜角的地方。雖然手裡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拿裝滿了東西的器具一樣謹慎;進到空無一人的屋子,要像屋內有人一樣。做事情不要急促,太急促了,發生錯誤的機會就多;不要害怕困難,也不要輕視忽略不以為意。容易打架鬧事的場所,絕對不要接近;不正當的或偏邪的思想與行為,也絕對不要去打聽或詢問。

 

【參考故事】柳子沉迷聲色  敗光家產

清代在安徽省有殷姓和柳姓兩位富翁,交情很好。柳富翁病危時,把年紀還小的獨子託給殷富翁,請他代為照顧。柳富翁的孤兒長大成人後,和一群無賴混在一起,成天賭博豪飲,在風月場中縱情享樂。殷富翁三番兩次的勸他,甚至痛哭流涕的希望他改過,他依然毫不悔改。

殷富翁見他已經勸不醒了,就派人天天跟他賭博,輸了再教他賣田,殷富翁就說是幫人代買,用低價買回。之後,柳子賣田地、房子、金銀珠寶……,沒幾年龐大家產變賣一空,全歸殷富翁所有了。

山窮水盡的柳子只得到親戚家寄食,受不了被人侮辱驅趕,又到了寺院道觀,

但修行聖地也不是收容所,最後只好挨家挨戶的乞食,成了乞丐隊裡的年輕隊員。

殷富翁看他磨煉夠了,才招他來家裡,讓他洗澡吃飯後,對他說:「還記得從前我對你的勸告嗎?」柳子一聽悲從中來,嚎啕大哭,深切痛悔自己過去的荒唐。殷富翁說:「失去的已無法追回了,你就在我這裡努力讀書,將來還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啊!」

從此柳子改過自新,刻苦求學,過了一年考中秀才。殷富翁見他已痛改前非,就把以前買進的全部家產點交給他,嚴肅的說:「以前我見你不聽勸戒,知道你不到山窮水盡不能悔悟,不得已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置身於無退路的絕境,必能拼命向前,以求生存。)的方法,之前和你賭博的幾個人是我派去的,買你東西的人也是我假托的。現在計策成功,你的前途不可限量,老夫才不辜負你父親臨終所託,死後與他相見無愧了。」柳子聽了恍然大悟,跪下叩頭流淚,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取材清代俞樾《俞曲園筆記》)

(十五)

960x300古弟子規動畫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注釋】

(1)步:走路。
(2)從容:心情舒緩、不慌不忙的樣子。

(3)立:站立。

(4)端正:抬頭挺胸。

(5)揖:拱手禮。雙手抱拳,彎腰行禮。

(6)深圓:指彎腰鞠躬的姿勢到位。

(7)拜:低頭行拱手禮,或跪下磕頭行跪拜禮。

(8)踐閾:踩門檻。踐,踩踏。閾,門下的橫木。

(9)跛倚:身體歪斜、站立不正。跛,腳有殘疾而走路姿勢不正。倚,偏斜。

(10)箕踞:張開兩腿而坐,形如畚箕,是一種不守禮節或態度傲慢的坐法。
(11)搖髀:搖晃大腿。髀,大腿。

 

【白話解說】

走路時從容不迫,站立時姿勢端正,抬頭挺胸;打躬作揖要拱手彎腰,跪拜行禮要態度恭敬。腳不可踩門檻,身體不可歪斜;坐下不可張開雙腿,不可搖晃大腿。

 

【參考故事】長孫儉自重人重  清德流傳

長孫儉,北周河南人,本名慶明。他年少時就為人端正,品德高尚,神情嚴肅,雖然在自己家裡,仍能整天保持端莊穩重,周文帝非常敬重他,賜他改名為儉,以表揚他高潔的操守。

 

後來長孫儉當上了尚書(掌管群臣奏章的官員),曾和群臣一起坐在皇帝身旁陪侍,周文帝對左右的人說:「這位尊公舉止沉靜文雅,我每次和他說話,總會肅然起敬,深怕自己有所失態。」

 

荊州地區剛歸服時,周文帝授命長孫儉統領三荊等十二州。因為荊州蠻荒之地,民風尚未開化,年輕人不知尊敬長輩。在長孫儉的辛勤勸導下,風俗大為改觀。官吏和人民上書陳請,為長孫儉建構清德樓,立碑讚頌他。(取材《北史》和《周書》)

(十四)

960x300古弟子規動畫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適可止,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注釋】

(1)貴:注重、重視。
(2)潔:整齊清潔。
(3)華:高貴華麗。
(4)上:先、前面。
(5)循分:遵循自己的本分。循,遵守、依照。分,本分。
(6)下:後。
(7)稱家:與家庭的地位條件相稱。稱,相稱。家,家境。
(8)揀擇:挑嘴。揀,選擇、挑選。擇,挑選。
(9)適:相合、相當。
(10)過則:超過標準、過量。過,超過。則,準則。
(11)少:年幼的、年輕的。
(12)醜:喝醉酒醜態百出。

 

【白話解說】

穿衣服需注重整齊清潔,不必講究昂貴、華麗;穿著應該先考慮自己的身份及出席的場合,然後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情況。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均衡,不要挑食;三餐要適可而止,不要暴飲暴食。年輕人不要喝酒,因為喝醉酒會胡言亂語、醜態百出。

 

【參考故事】司馬光教子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陝州(今山西夏縣)人,是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一直被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謹身節用。當時,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攽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因此,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他強烈反對當時社會上敗壞的風俗,例如:做事講排場、擺闊氣,當差走卒的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著絲鞋。而司馬光極力提倡節儉樸實,流傳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節儉的生活變成奢侈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節儉下來就很難了。

 

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