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偶像

談到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就是”角色認同”,一般來說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就會先從認同父母親或教養我們長大的大人,因為有模仿學習的對象也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去學習一些適應行為。

 

隨著年紀的成長,我們在小孩的口中漸漸會發現他們認識的同學或朋友中似乎有一、兩位風雲人物,談話內容可能會提及這位同學如何如何、做了什麼事、穿什麼衣服…等,這其實是孩子開始注意到同儕間一些特別的人物,之後他們將會漸漸將自己的認同對象指向他人了。這不是說孩子不再重視父母親,而是孩子開始會去注意外界的情況及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漸而發展出符合外界期待的行為模式。

 

所以在這時候要讓孩子知道的是:這社會對人的期待是什麼?哪一種表現才是符合大家的看法?這時要給孩子的社會期待儘量是道德層面、精神層面的,不要以物質為主或分數為主的觀念。因為當我們給孩子都是金錢、物質或分數掛帥的念頭,孩子就很容易用利益、用得失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就容易變得冷漠、現實,每個人的情感就變得很薄,人人無奈、孤單,情緒也容易是憂鬱的。

 

其實這時候就可以將”弟子規”這一篇給小朋友看,讓孩子知道古人對人的期望是什麼?也可以跟孩子說明,為何經過這麼久年代、過了幾千年的考驗,這樣的道德規範對人是重要的。

 

當孩子在小學四年級以上,我們可以漸漸給予一些偉人傳記或名人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去發掘人生長的過程、可能會遇到的苦難、面對挫折可以因應的態度以及知道面對命運時的積極,這些生命經驗都是孩子長大後可以參考的面向,因為有借鑑的生命經驗參考,當孩子人生遇到苦難時,他就會提取可以相對運用的方法,情緒也較不會有太大的起伏。

 

或許會有人提出:為何一定要符合他人的期待,不能發展自己的特色嗎?當然可以發展自己的特色啊!但是前提是您要先能夠自我認同才行。何謂”自我認同”呢?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認為『個體是逐步找尋出自己生命的同一感與連續感,進而肯定自我生命意義』當一個人可以自我肯定時,他所發展出來的自我特色才是真的特色,要不這些口頭所說的特色其實就是追求自我的一個過程而已,並非個體實際的獨特性。而在自我肯定之前,我們需要先發展的就是”角色認同”。

 

孩子越來越大,他的生活圈子也越趨向同儕,或許有一天他會有好友或偶像,這都是人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他萌芽之初給予一個方向,讓他可以選擇較好的對象來當他角色認同的對象。

發佈留言

Name and email are required.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