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動孩子的心,讓他願意主動學習呢?

IMG_4118

啟動學習動力六要點


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有關學習動機的問題。什麼是動機呢?簡單來說就是對正向結果的期待;這樣做可以得到自己期待的結果,所以就會努力去做。另一個則是對負向結果的逃避;若不這麼做,會得到包括懲罰等自己厭惡的結果,所以只好勉強去做。和學習有關的正向結果包括:

1. 好奇:

我學習是因為我很想知道某些事,對世界的探索欲一旦啟動,孩子就會想要從書本或實際行動中去找尋答案。事實上,好奇和探索的動機幾乎是與生俱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部分幼兒經常在問「是什麼、為什麼」。只可惜,上學之後,如果父母過度重視課業表現,孩子的學習被限制在課本內,課外活動被視為浪費時間,學習就和好奇之間的連結就會被打斷。到了青春期,孩子對學習完全沒興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建議父母回憶一下,這個孩子小時候喜歡做什麼事情?哪個領域特別能夠引起他的好奇?重新啟動這份好奇、給予孩子探索的自由,或許可以找到施力點。


2. 樂趣:

知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S. Bruner)認為「學習的最佳動機就是對教材本身發生興趣」,當孩子對某件事或某工作著迷時,即使廢寢忘食也不覺其苦。有些孩子內在召喚強烈,從小興趣明顯;但有更多孩子的興趣來自後天的接觸和培育。幼兒和學齡階段是最有利的興趣發展期,但孩子的生活若過於貧乏,對知識的認識都來自課本,也不知道學會某些技能做什麼,那麼要他們對學習感到興趣就很困難了。問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如果答案是「沒有、不知道」,多半就是這種問題。

尤其現代社會外在誘惑、玩樂花樣都很多,到了青春期還沒有建立和能力發展相關的興趣,除非是有要好的朋友、愛戀的異性,或者崇拜的師長,激發、帶領他投入某件事情或某個領域,否則真的很難培養。許多父母對青春期的發展需求了解不足,總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朋友、不要有心儀的對象,殊不知這些也是激發孩子學習動機的有力因素。和同學一起的樂趣,會讓孩子更願意投入在群體學習上。我知道有些青少年會在週末相約打球,考前則可能用電腦連線或視訊會議的方式互相切磋,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自然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父母能鼓勵孩子找到一起活動、一起念書,互相砥礪、互相支持的同儕團體,對孩子會相當有幫助。


3. 成就感:

成就指的是「完成自認為重要、有價值的事情,並且在能力範圍內達到完美的境地」。成就動機在孩子幼年時就已逐漸形成,我常戲稱兩歲多的孩子是處在「我自己……」的階段,無論是吃飯穿衣,什麼事都想自己來,這也是成就感和自主性發展相當關鍵的時期。如果父母親鼓勵孩子獨立、稱許孩子的努力,要求孩子成熟的表現,孩子就會從中產生成就感。但如果父母以課業為重,只要孩子好好讀書,生活的其他層面都由父母一手包辦,看似疼愛,其實卻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成就動機也就隨之消失了。許多父母不解,孩子這麼好命,只要乖乖念書就好,為什麼偏偏像一灘死水,怎麼樣也激不起一點漣漪,其實原因就在這裡。


4. 認同:

爭取別人的情感或認可,也是孩子願意努力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多數青少年,無論順服或叛逆,其實內心都還是渴望自己的表現能讓父母開心。這也是為什麼談到青少年學習,父母能夠提供的最佳助力,就是經營好親子關係,讓孩子在獨立自主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溫暖回應和強力支持。提問中的青少年,父母有陪伴,他就讀;用兇的,他才動,其實是以不適應的方式來獲取父母關注的典型行為。有可能父母非常忙碌,孩子唯有學業表現不理想,父母才會花時間陪伴,即使被指責也勝過什麼都沒有。也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經常顯露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或始終覺得孩子不夠努力,孩子最後選擇了自我放棄。

另外,多數孩子只要自己能做得到,也會希望自己因為某些科目表現良好,而受到老師的重視和同學的尊敬。父母多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和師長的關係,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助力,來提振孩子的學習動機。


5. 獎賞:

可以得到獎金、獎品等物質面的酬賞。對有動力但還沒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獎賞可發揮一定的效果;一旦孩子學習動機穩定、學習習慣建立後,就要將外在的酬賞轉移成內在的鼓勵和肯定。另外,在這個案例中,為什麼正向獎勵會無效?主要是因為不符合主觀的強化物是沒有效果的。獎賞要發揮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這個獎賞是孩子很想要的。小小孩也許會為了幾顆糖果乖乖練琴,對青少年可能要最新最炫的3C產品才能奏效,年紀愈大,主觀看法才是決定獎賞是否奏效的最重要因素,而不是客觀的價值。如果孩子本來就衣食無虞,甚至物質過於充裕,或者對外界的事物了無生趣,那麼再大的酬賞也不具有吸引力。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目標行為超過孩子的行為能力。例如孩子已經使盡全力,卻永遠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和期望,那麼就算承諾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也辦不到。除對正向結果的期待,為了逃避像懲罰等負向結果,也是行為的重要動力之一;但在學習這個課題上,懲罰卻不是一個好做法。因害怕受罰只好乖乖念書的孩子,一旦懲罰系統不存在,也就會失去學習動力。台灣不少青少年,國高中被逼著念書,也逼出一定的水準,但進了大學之後沒人管,就一路混到畢業,白白浪費最美好的學習階段。但適度合理的「剝奪」或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則是被認可的。譬如:對於喜歡打電動的孩子,你可以用適度剝奪或限制孩子打電動的時間來改善他的學習狀況。不過,要對青少年祭出懲罰,必須親子關係好、對學習和未來有共識,且透過溝通達成協議才行得通。如果親子間溝通不良、互動不佳,通常懲罰只會造成更大的破裂,也可能導致孩子放棄自我來反抗父母的威權,最後多半落得兩敗俱傷。


本文出自當期雜誌: 2011.12.01 親子天下雜誌 30期 http://goo.gl/6Wn6Tg

發佈留言

Name and email are required.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