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對自己

孩子越大我們發現他的生活圈子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從鄰居、公園玩樂朋友、一直到學校天天相處的同學,這些漸漸擴大到小孩的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方式也就漸漸發展或被其他人影響,他的生活就不再以父母親為主了。雖是如此,但是當孩子未成年我們仍要負起養育的責任,孩子也會習慣去觀察或注意我們與他人互動的行為模式,做為他與他人互動的典模。

 

孩子越大漸漸開始會有群體的關係,在群體中就會有跟人在相處上可能遇到的狀況,孩子會開始思考:我要如何跟人互動、如何做可以讓自己與他人更好,如何做可以讓自己可以跟其他人一樣,怎樣才算是群體中的一分子。開始會尋求團體成員認同,而這些行為該要如何表現,我想就像弟子規中所描述的待人處事的行為。團體的存在通常是基於一種對彼此的認同以及相互合作,並且大家有相同的信念達成某一個目標。

 

可是,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種一情況,明明就是知道該怎麼做才好,可是卻會遇到”小團體”的情況。在各個小團體中會發展出一、兩位領導,這領導特質往往可決定這小團體的走向與成員間的互動關係,而人是群居性的、會傾向同儕或團體的認同,所以在小團體中當出現一些風氣時,其中的成員就容易往這些風氣表現,其中教人詬病的風氣就是:小團體意識高漲時,容易有排他性的現象發生,就是「如果你跟我好就不能跟誰好」。在小團體中的成員也容易受這樣的團體潛規則影響,明明不喜歡但似乎要照著這樣的方式去做。

 

此時父母親可以做的事:

 

1.不要急的出手去幫孩子解決問題,要知道這是他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從旁給予關心與建議

2.向小孩說明一般合宜的行為,這些在弟子規中的行為可以再次與孩子討論

3.與孩子討論領導者的特質,例如一些偉人傳記中好領導的特質是什麼,讓孩子可以學習分辨,選擇適合自己的朋友

4.鼓勵小孩積極參與不同的活動、認識不同的人,讓他知道如何選擇與加入適合自己的團體

5.引導他在團體中如何可以得到真正的榮譽感,例如:球類活動中贏得勝利得到大家的稱讚。

 

在人際團體中,我們為了團體有時候多少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但這些是情操並不是委屈、勉強,有時候在利益衝突時可以思考哪些選擇是對自己與他人都是公平的,儘量選擇對大家都公平的方法。

發佈留言

Name and email are required.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