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動畫《天庭小子-小乾坤》想要傳達的是「品格比學識財富重要」的古老價值觀。
天下雜誌在2010年專訪美國品格教育大師李寇納,文章中提到:「我們遍訪了全美二十四所卓越高中,發現這些學校的共同點是,相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核心目標:在學業上成長、品行上受到薰陶,也就是追求卓越和德行。「品格教育」就是追求卓越和德性的途徑。若是學校不重視「成就品格」,人民可能缺乏競爭力和生產力。不重視「道德品格」,社會上可能充斥著貪婪、缺乏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和銀行家。」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加上媒體、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價值觀混亂甚至衝突,家長和老師要教出好品格的孩子,其實得付出相當大的心力。
華人文化認同的憂慮
據2012年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研究,電視、網路是目前對兒童影響最大的媒體,高達5成的台灣兒童每天收看1~3小時電視節目,但261個衛廣頻道中,只有9個兒童頻道,兒童節目內容75%以上內容為卡通。
台灣兒少年人口占15%,電視兒少節目卻僅占所有節目的2%,其中90%是外國卡通,台灣自製的兒童節目為0.2% 。這幾十年來台灣的孩子大都是在日韓或歐美的動漫文化與價值觀中長大,本國文的認同堪憂。
人格教育的憂慮
台灣兒童福利聯盟2013年調查報告台灣兒少節目在兒童最常收視 6點~10點闔家觀賞時段中不到10分鐘就有1次不當內容:平均每小時有1.8次暴力畫面、1.4次黃腔或情色畫面、3.3次的不當言語,普級節目仍有暴力色情畫面。
直至2014年NCC兒少節目會議上仍擔憂外國節目讓孩子人格教育成長偏差。台灣急需適合闔家觀賞的優質兒童節目,不用再擔心聽到或看到不當的內容。源於上述令人憂心的種種,我們製作了弟子規動畫《天庭小子小乾坤》,將《弟子規》內容改編成生活中的有趣故事,以孩子們最喜歡的3D動畫表現,期望將《弟子規》的內涵潛移默化進入孩子的心中。
華人文化認同需要弘揚中華正統文化
中華文化《弟子規》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是全球近14億華人家庭必備的兒童啟蒙讀物品格教材。內容淺顯易懂,百年來影響華人甚巨,讀誦之盛行,僅次於《三字經》。
《弟子規》原始名稱為《訓蒙文》,是清朝康熙時秀才李毓秀依《論語》所編著。 清朝賈存仁修訂並改名成為《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綱要。 分五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弟子規》一詞,狹義來說 “弟子“是學生的意思,”規“是指規矩,是針對清朝6、7歲孩子編寫的啓蒙教材。廣義來說聖賢的學生都叫弟子 ,故『弟子』泛指所有的學習者。“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 “規”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可解釋為:大丈夫的見解。 而大丈夫的見解是遵從聖賢的教誨處事待人。
人格教育需要提升道德端正人心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精神文明卻沒有跟進,導致無盡的天災人禍與社會問題,政治人物的醜聞,國際企業的倒閉、駭人的槍擊案、棘手的智慧型犯罪、無可挽回的自然災害等等。他律與法律都無法改善因人品格下滑而產生的現象與災難 , 如今只有回歸“自律”用道德心法約束, 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源自孔子《論語》的《弟子規》強調修己愛人遠比財富學識更重要的觀念,故對品德操守、導正社會人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現代除了受學校歡迎外也發展至企業、稅務單位、監獄、執法機關等。新唐人原創動畫《天庭小子-小乾坤》以正面能量的中華文化為是非基準,能讓全球華人在邁向國際化的同時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藴, 涵養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