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與認同

弟子規在前面介紹家庭內的互動關係,接下來這幾章節是在規範一個人的生活要點,讓人知道怎樣的表現可以符合社會規範對人的要求。

 

當然有很多人對於這樣的規範內容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會有人提出個人中心為主的想法或人本的概念,認為該發展出自己的樣子,這其實是不衝突的。當人對日常生活的認知、規範基礎完成後,就可以藉由自己所擁有的知能去發展適合自己的個性,有時候這樣的個體發展才可以真正的表達自我,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為了反對而反對。

 

好的生活規則可以讓孩子可以很快去適應生活環境,知道如何去因應生活所遇到的情況,尤其一些基本生活要點,當師長或家長直接教受孩子生活中適應的態度或表現,孩子可以在生活中自如表現時,他就可以很快去適應生活中的一切,情緒相對會比較平穩。情緒一旦穩定後,孩子更可以去發揮自己的才能。

 

所以在小學一年級時,小朋友要學習自己的生活自理、如何清潔自己的身體、如何保持潔淨的方法,這些潔淨方法就有賴於家長在常生活中協助孩子可以做到,或幫助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做個潔淨的孩子。

 

我們發現當孩子外表清爽,他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與他人互動時也可以為孩子加分,可以讓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正向、是好的,也讓孩子在人際互動初期時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但現在家庭中,父母親多是雙薪家庭,父母親工作繁忙,有時候多仰賴學校教育的協助。在台灣,學校教育多少可以幫忙家長去教導孩子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規,但家庭教育還是父母親親自教導效果才好。因為父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您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表現、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孩子會依父母親的想法為依歸,會希望表現出父母親想要的樣子。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表現是符合家長期待時,他才會放心讓自己更進一步轉為社會期待。比較讓人可惜的是,也有些孩子一直期望自己可以符合父母親的期待,但都一直不得父母親的期望,最後就放棄對父母親期待,最後轉向社會、同儕認同。那時因為得到他人期望或被認同的需求高,他就容易鋌而走險,只為了”被認同”,這樣就更得不償失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是一切的基礎,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原則更是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當了父母親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親,所以有很多事,我們都是做中學、錯中學。當有一些前輩的建議時,我們就試著參考看看,說不定可以減少很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呢!

 

 

發佈留言

Name and email are required.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